12
◎。◎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水鏡在又一次忽然出現在上書房。
朱元璋從上次的觀衆評論中獲知“一周”在後世是指七天。
現在他仍然不清楚為什麽後世人習慣使用這種紀日方式。可以确定的是兩個世界存在明顯的時間差異,這裏過了小半年,那邊才過了一個多月。
什麽造成時間差異?
影像制作者恐怕也不清楚,那只咕咕應該還不知道自己的視屏會投放到另一個世界,否則評論區早就炸鍋。
當然,這只是從有限的畫面中推測的結論,正确與否有待考證。
【大家好,我們迎來這一期的最後一集《十二塊木板引出的明朝舊事·終》。】
朱元璋瞧見開幕的這行字,果然與他的感覺一致,這段故事就要講完了。
他悠哉悠哉地端起茶杯,一邊不急不緩地喝了一口茶,一邊瞧着畫面播放。
再也沒了去年九月乍見水鏡時的驚愕與懷疑,現在就像聽說書先生講另一個明朝的往事般淡定。
【上次說到朱棣登基後,永樂三年第一次派鄭和下西洋。此舉不是耗費大量財力與人力去确定建文帝是死是活,而是要構建大明王朝的天下秩序之海洋版。
這不是對朱元璋“海禁”政策的挑釁。恰恰相反,是虎父無犬子而欲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表現。
話說朱元璋創建明朝後,一手締造出他認可的朝貢體系。周邊各國向大明稱臣,定期前來進貢,而大明作為天下之主給予冊封與賞賜。
這套制度在洪武年間不斷完善。
洪武五年定下“厚往薄來”,洪武十六年開始對藩屬國“堪合印信”。另外,藩屬國必須按照規矩提交“朝貢文書”,只有獲得大明檢查批準才能前來進貢。
Advertisement
朱元璋認為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而對周邊其他小國,他劃定了十五個不征之國。
不征,是渴望維持一種穩定。不讓大明陷入窮兵黩武之中,讓各國以大明為中心保持天下太平的局面。
朝貢貿易對于大明來說是政治認同的附屬品,可對藩屬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經濟活動。各取所需,能保持相對的和平。
朱棣上位不久就命鄭和下西洋。其中固然有他的個人因素,奪位不正,更需要證明他能做好天下之主,證明他有着遠超建文帝的本事。
耗費大量人力與財力,卻不是只為個人威望的提升。永樂三年的第一次出航,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
洪武帝執政晚期,安南國發生了政變。陳順宗只是傀儡國王,朝政被權臣黎季犛把持。
在黎季犛徹底掌權後,多次對廣西、雲南等地侵擾,試圖擴張侵占土地。朱八八派人前去訓誡,卻收效甚微。當他駕崩後,安南國居然沒有派遣使臣入京祭拜。】
朱元璋看到此處,眉頭緊蹙起來。藩屬國竟敢不派使臣入京悼念,這是大不敬!
回想安南國二十多年來的做派,對方會做出這種事,還真不是無跡可尋。
事情要從二十一年前講起。
洪武五年,安南國遞交的朝貢文書,其國王署名突然就從陳日熞變成了陳叔明,那非常不合規矩。沒有大明的冊封,沒有事先的通報,陳叔明竟然自立為王。
不久,明朝了解到情況。
原來的國王陳日熞,被亂臣賊子殺死。誰是主謀,很難不去懷疑既得利益的陳叔明。
當時,朱元璋直接拒絕了安南國的朝貢,指出陳叔明的僭位行為是對大明極度缺乏敬意,絲毫不見其臣服的誠意。
後來,陳叔明迫于內外壓力禪位給弟弟,自己做了太上國王,以此攝政掌權。他的朝貢文書才被大明勉勉強強接受了。
二十多年過去,安南國王變更了幾位。
随着陳叔明年事已高,對朝局的掌控裏大不如前,近年已被權臣黎季犛把持朝局。
多年前,朱元璋就對陳叔明沒有好感。假設陳叔明死了,自己才不會派使者去安南吊喪。
這人掀起了篡位之風,不只引發安南內亂,假設被其他藩屬國效仿,豈不是破壞天下穩定的秩序。
倘若陳叔明一死,安南國恐怕會被黎季犛徹底改朝換代。
不論大明派不派使臣去藩屬國悼念,安南憑什麽不派使臣來祭拜宗主國的大明先帝?!
朱元璋不由反思,不征之策是不是助長了某些人的狼子野心?
他希望休養生息,因為知道打仗勞民傷財,但是樹欲靜風真的能止嗎?
水鏡中提到黎季犛的行為,翻譯一下,就是藩屬國在挑釁大明的宗主地位。
水鏡繼續播放着:
【彼時,大明卻暫時無暇顧及安南國的不敬,因為靖難之戰開始了。建文二年,黎季犛終是徹底與陳朝撕破臉。他自立為王,改姓名為胡一元。
迫于陳姓王朝的舊臣勢力,胡一元禪位于次子。因為次子胡漢蒼的生母是陳朝宗室公主,但胡一元一直都是安南國的幕後真正掌權人。
等到朱棣登基,胡一元一改之前對待建文帝的态度。在永樂元年主動上表請求冊封,把安南國的國王變成外姓人的原因歸到陳朝皇室子嗣斷絕上。
永樂帝派人去調查,胡家父子格外有誠意地向使者表達了安南國臣服于強大明朝的衷心。朱棣雖有狐疑,終是同意了冊封,他當然希望自己執政下的大明能威懾安南國。
後來發生的事,開始朝離譜的方向發展。
永樂二年,廣西知府上奏,控訴安南國侵占思明府的土地。
同年,陳朝舊臣裴伯耆一路逃亡來到大明。控訴胡一元的一系列暴行,包括且不限于弑主篡位、屠殺陳朝王室,祈求宗主國大明為安南陳朝王室做主。
不久,據說死絕的陳朝王室,竟然還有幸存者出現了,那個人就是陳天平。
朱棣經過了一系列的反複仔細确認,終是判斷其身份無誤,至此安南國的內亂真相被揭露了出來。
這不再是安南陳姓與胡家內鬥的問題,而是胡家父子欺騙大明,此前說辭是一派胡言。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胡一元還叫黎季犛時就飛揚跋扈,屢屢滋擾大明邊境。如今更是奸邪,編造謊言,欺騙宗主國。
朱棣得位不正,就更需要證明自己的正統性。
作為優秀的宗主國帝王,要為了忠誠的藩屬國王室後裔讨回公道,更是要樹立起以明朝為尊的天下秩序,豈容胡家父子欺騙。
永樂三年,大明使者往安南國責問。
對方的态度卻叫人意外。胡家父子沒有狡辯,反而極度陳懇地認罪道歉,立即表示願意請陳天平回去繼位,改正之前的錯誤。
那會是真心嗎?
這一年,鄭和率船隊從金陵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他确實是帶着任務出航的,要瞧一瞧那些藩屬國的真實情況。】
朱元璋緊盯水鏡,黎季犛所謂的把王位還給陳天平,其中必然有詐。
不知不覺中,他的追更情緒被吊起來了。哪還有悠閑姿态,變得非常想知道後面發生的事。
【話分兩頭,鄭和帶隊出海,陸地上一支由五千人組成的大明軍隊護送陳天平返回安南。
護送隊伍的人數已經說明了問題。朱棣對胡家父子已然不信任,認為陳天平的生命安全會受到威脅。
然而,一件徹底超出大明君臣預料的事發生了。
胡家父子沒有等陳天平回到安南王宮再搞小動作,他們膽大包天,在半途就以數萬人伏擊了明軍。數萬對五千,敵我兵力懸殊,明軍不幸潰敗。陳天平被殺,不少明軍俘虜到安南做苦力。
安南國的這一波操作是一點都不遮掩了,哐哐哐往朱棣的腦袋甩巴掌。
胡家父子就差叉腰狂笑,他們就是耍人玩,把大明騙得團團轉。哪有什麽恭順臣服于宗主國,從頭到尾都是騙人的。
黎季犛父子,前後反複,內裏藏奸,欺君罔上,所圖甚大。不僅僅是颠覆陳姓王朝,更是公然踢翻了大明制定的朝貢秩序。
對此,朱棣該怎麽做呢?】
朱元璋看到此處,沒忍住,拍案而起。
“當然是打它啊!用最猛的兵力打,把它打到死透了才行,讓它沒活着喘氣的可能性。”
什麽?
他親手定下的《不征之國》國策要怎麽說?有人敢用祖宗之法不可變去說嘴?
那是什麽東西,當放屁好了,不必搭理。
說得文明點,做皇帝就是要懂得變通才行,不可以是只聽老爹話的乖孩子。
朱元璋激動過後,下意識左瞧瞧右瞅瞅。
書房內別無旁人,不可能有人看到他突然的失态,更不可能有人知道他幾乎把自己給罵進去了。
怪誰?
怪就怪黎季犛,那賊子小人反複無常,罪惡滔天,屬實當誅。
【永樂四年,朱棣發布诏令調集各路兵馬至雲南。永樂五年,號令八十萬将士出征。
據後來學者考證,推測實際出征人數不滿八十萬。這不是關鍵,關鍵是大明出兵後,勢如破竹,前後不到半年時間就深入安南大獲全勝,擒獲黎季犛父子入京。
這次的勝利無疑有着非凡的時代意義。
安南之地,自秦朝嬴政開始就将其劃入中原王朝的領土。直到唐朝滅亡,安南脫離中原王朝統治,歷經宋、元兩朝都未能将其收服。
朱棣的這一戰,是時隔四百多年的一次大勝。安南之地,也就此重歸中原王朝的版圖。】
朱元璋見此,終于松了一口氣。
坐回了椅子上,抄起茶杯,灌了一口茶。
拿下安南就好!
盡管不想誇獎,但他下意識覺得永樂帝不會讓他失望。
深吸一口氣,又恢複平靜。
他才沒有很激動地看水鏡講故事。
剛剛只是一段小插曲,後面的內容一定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去對待。淡定,他一定能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