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
朱元璋被天降的「化學教父」大帽子給砸得頭疼。
此前釣魚評論失敗, 他已經領教了後世人的陰陽怪氣技能。
如今,他能清醒地認知後世評價歷史人物時的标準,但凡某人沒做過的好事, 不可能給以相關榮譽稱號。
假設不幸獲得, 參考“大明戰神”朱祁鎮, 那是妥妥的反諷。
歷史上, 明朝洪武帝被批判為重度保守封建作風,又怎麽可能成為化學教父?
有關「教父」一詞,朱元璋如今能懂它的含義。
這段日子翻閱朝臣收集翻譯的西方相關資料, 主要來自元朝舊檔,其中記錄了不少也裏可溫,即唐朝景教、十字教的情況。
《元典章》記錄:“僧、道、也裏可溫、答失蠻種田出納地稅, 買賣出納商稅”。
根據元朝典籍,當時也裏可溫的信衆多為權貴、外來僑民、軍隊等階層構成。其在朝中擔任要職的人數不及回回人。
由于元廷實施分化政策, 漢人、南人、色目人與蒙古人之間矛盾重重, 亦導致彼此的文化差異始終不曾調和。
因此,也裏可溫雖然在王公貴族間傳教, 但在民間流傳甚少。
當元朝覆滅, 來自西方的這些傳教士也随之消亡。
朱元璋本想通過元朝典籍探查西方的發展進程, 但收獲不多, 只大致了解了一些西方教派的情況。
對“教父”一詞的認識也由此而來。
詞語釋義在歲月變遷中會發生改變,但“化學教父”代表此科學重要人士的基本含義不會變。
Advertisement
朕做什麽了“好事”能有此殊榮?
朱元璋覺得他可能要遭受一場無妄之災。
好奇地盯着水鏡, 想知道歷史上的洪武帝究竟背了什麽黑鍋。
水鏡:
【回顧歷史, 開始于西方的現代化學, 并非一蹴而就地走上科學之路。
在千餘年的時光中, 東方煉丹家們執着于長生不老時, 西方煉金術士們亦癡迷于點石成金。
直至十八世紀, 拉瓦錫提出了燃燒理論。
他明确定義“元素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分解的物質”,建出了世上第一張元素表格。
依照氣體、金屬、非金屬與土質性質,把當時所知的三十三種(事實上是二十三種)元素進行了分類。
從此刻起,現代化學的大門被打開了,以往的定性研究轉變成為定量研究。
等到十九世紀後期,盡管化學學科經過百餘年的發展,但人們仍舊對原子結構認知匮乏。
已知元素增加到了六十三種,但要确定它們在周期規律中的原子序數還是非常困難。
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做出了大膽推論。
他以随着原子序數遞增而顯現出周期性遞變規律,創建出一張表格。就是如今絕大多數人哪怕背不全但也聽過它名號的「元素周期表」。
問世之際,元素周期表上不少地方仍是空白。
後來,随着對化學的深入研究,新發現的元素一個接一個被填入空位。
這更說明了門捷列夫對元素規律認知的正确性與前瞻性。
這些元素規律,打破了以往對元素之間是孤立的形而上認知,更為探尋新元素提供了理論指導。
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生産。
依照元素屬性的不同,人們去尋找礦物、冶煉制作各種合金等等。
它會造成哪種影響?
此處舉一個小例子,不妨稱其為藍色染料之戰。
藍色布料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廣泛使用。
歐洲更是頗為推崇藍色,将其視作高貴象征。
中世紀,歐洲諸國使用本土植物菘藍球染布。
随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船隊抵達東方。
發現在印度半島上種植的靛藍植物更易提取藍色染料。
其後幾百年,歐洲開始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建立殖民地。
靛藍植物也成了殖民地主要種植的經濟植物之一,被大批量輸入歐洲。
盡管歐洲不少國家試圖建立貿易壁壘,保護本土的松籃球染色産業,卻是螳臂當車。
此種情況在十九世紀末發生了巨變,改變它的就是化學科學的力量。
德國人從廉價材料中合成出了靛藍色染料,人工合成染料的成本遠低于天然種植。
如此一來,英國通過殖民印度種植靛藍而打造的天然靛藍染料商業帝國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
西方發展出了現代化學。
不免令人好奇,假設存在平行時空,東方有沒有可能先行一步呢?
以明朝時期的認知儲備,有能力去打開這扇科學大門嗎?
從定性的知識量來論,我的答案是九成九可以。
之前,提到與吃食相關的化學知識運用,而中國古代化學知識運用與觀察當然不限于此。
比如煉丹家們早就認知與記載了許多金屬焰色反應。
又如舉世聞名的陶瓷工藝,從燒制到上釉無處不顯化學知識。像是彩繪顏色的選取,就是與不同礦物元素相關。
再如冶煉金屬,漢代就有了“膽水治銅”法。
其“膽水”指的是含有石膽(硫酸銅)的泉水。
由于硫化銅石礦在風吹雨打後被風化氧化,其部分生成溶性硫酸銅進入大自然的水循環,一些泉水就還有了足夠濃度的銅元素。
把将鐵片放入膽水,可提取出單質銅。
這是利用到金屬鐵與銅的可溶性化合物發生了置換反應。
最遲在明朝中期,高難度的提取金屬鋅技術已經被大明人掌握。
說金屬鋅很難冶煉,是由其元素特性導致的。
鋅的沸點在907°,而氧化鋅的還原溫度在904°。這兩個溫度非常接近,當加熱氧化鋅礦物,獲得的鋅是氣态的。
如果不能立刻捕捉氣态鋅,它就會馬上揮發逃跑,或被迅速再次氧化又變回氧化鋅。
明朝中期,這個高難度技術問題得以解決。
當時不稱「鋅」,而将制出的鋅錠命名為「倭鉛」。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雲。”
部分學者認為“倭”字的使用,與當時沿海倭寇猖獗相關,以倭寇兇殘借喻鋅的屬性。
由此可見,時至明代,相關化學技術知識的儲備量充足。
關鍵是沒有完成從豐富技術知識到理論體系構建的轉變。
話說回來,門捷列夫在1869年始創元素周期表,距離朱八八駕崩已經過了四百七十一年。兩者為什麽有了關聯?
請看以下兩張表格。
左圖是中文版元素周期表,右圖是明朝老朱家的皇室親族譜。
随便列舉幾個人名:朱翊鉻、朱徵钋、朱成钴、朱同铌。
其中的“鉻”、“钋”、“钴”、“铌”,居然都出現在元素周期表上。
遠遠不只這四個字。
請看兩張圖的紅藍對比,元素周期表的半壁江山都被朱家名字給占了。】
水鏡前,朱元璋瞪大眼睛。
他都沒有見過對比列表裏的部分字,那是後代子孫自創的嗎?
當下,終于明白為什麽化學教父與自己相關,源頭就是在他定下的朱家子孫起名規矩上。
水鏡:【之前提過朱元璋是個封建大家長,他把後代子孫的起名規矩都給安排全乎。
朱家子孫的名字組成結構:朱+①+②。
①的部分代表輩分。
朱八八給二十幾個兒子的後代都定好字,定到了第二十代。
根據《皇明祖訓》記錄:
比如燕王朱棣的後代:“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再如周王朱橚的後代:“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②的部分則根據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理念來取名。寓意着循環不息,讓朱明王朝得以永存。
朱家宗親越生越多,到了萬歷年間已經激增到八萬多。可想而知,含有五行部首的常見字早就用盡。
礙于祖宗規矩,朱家子孫的名字架構早就被框定死了。
常用字沒了,只能擇取冷僻字。等冷僻字也用完,不得不自己造字。把金木水火土與常見字組合起來,創造一個新的字。
千奇百怪的五行名被創造出來,朱明王朝卻沒有如朱元璋的起名意願千秋永存。
歷史自有其玄妙之處。
時間來到清末,鴉片戰争令華夏蒙上喪權辱國的恥辱。
洋務運動興起,一批啓蒙科學家試圖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将各種科學知識引入中國。
徐壽在翻譯元素周期表時,既要體現出不同化學元素的性質,又要遵循譯語與原文發音相近的規則,那讓他一度陷入起名困境。
無意間,前明的朱家族譜進入視野。
那些冷僻到幾乎不會有誰再去使用的人名,剛好包含着金木水火土,恰與化學元素的部分屬性對應上了。
徐壽從中得到靈感,選取老朱家的人名翻譯出了這份我們熟悉的元素周期表中文版。
巧合現象就此出現。
明朝老朱家王孫們的名字放在一起,湊出了半張元素周期表,于是朱八八被戲稱為“化學教父”。
歷史輪回,令人噓唏。
朱明王朝未能開啓近代化學大門,朱元璋也沒有成為真正的化學之父。“化學教父”終究只是網絡戲稱罷了。】
水鏡前。
朱元璋默默定下了一個小目标,要做就做真教父。這個世界讓大明打開近代化學大門。翻譯元素名稱翻到禿頭的煩惱就留給讓番邦人吧!
作者有話說:
資料參考:
《元代基督教研究》,唐曉峰·著
《中國古代化學》趙匡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