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
新世界的大門被打開了。
無需利用排洩物, 直接使用空氣就能造出火/藥制作所需的原料硝石,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誰能料到癡人說夢居然成了真。
朱元璋盯着水鏡,眼神越發火熱, 控制不住雙手顫抖起來。
朕太愛好和平了, 真沒有一心想着打仗, 原本在《皇明祖訓》裏都寫了一串不征之國。
像朕這樣出生在老實本分家庭的莊稼漢, 在壽命倒計時之際,看到元素周期表想的就是搞個真正的化學教父做做,看到人工合成氨的第一反應才不是用它征服世界。
對于合成氨的作用, 他更看重第一條可以用作化學肥料。
豈敢忘記明朝處于小冰河期。這是人為力量改變不了的,但人能去幹預改變糧食産量。
種地三要素:種子、肥料、農藥。
高産作物能從美洲引種,而後兩者能通過化學技術來改進。
假如搞出合成氨技術就能從空氣裏研制出肥料, 對于改變糧食短缺有極大的幫助。
這如何不叫人心頭一熱!
當然,做人要勤儉持家, 不能浪費。
合成氨的研制不易, 需要很多前期投入。一旦研發成功,如果不一物多用, 那就太可惜了。
因此, 順帶提升軍備, 把那些頗有賊心的番邦賊子給打趴下了。這不叫戰争狂魔, 而叫保家衛國。
Advertisement
朱元璋思緒狂飙,遺憾的是咕咕并沒有展現出合成氨的具體獲得過程。
僅有一句陳述:捕捉空氣裏的氮, 在高溫高壓下, 用催化劑将氮氣與氫氣合成氨。
說實在的, 這句話講了等于沒講。
啥是氮氣?要如何去捕捉?使用哪種催化劑?用什麽樣的設備去創建高溫高壓的實驗條件?
朱元璋一題也答不出來。
如今, 對他來說化學世界就像一桌散發濃郁香氣的美食。
他與美食的距離, 沒有遠到似天空與大地般絕無觸碰的機會。美食就在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上, 只要努力,仍有攀上頂點的可能。
這桌美食的氣息透過水鏡傳了出來。但隔着重重濃霧,不清楚它的真容,更不談立刻将實物吃到肚子裏。
這點困難,克服克服就好。
算一算時間,大明在十七世紀進入小冰河期最嚴重的時期。現在是十四世紀末,還有兩百多年的時間。一切都還來得及!
朱元璋沒指望自己踏入科學新世界,但有信心大明能夠趕上。
他的心願說大也不大,在史書上留下科學啓蒙皇帝的名號就夠了。這個想法不貪心吧?
本集古代化學以「硝石」畫上了結尾,接下來是評論區被顯示出來。
『評論:
△蚊子大軍來襲:中國古代搞的火/藥,與歐洲後來弄出的炸/藥不是一種東西。
前者黑/火/藥,後者黃/炸/藥。後者受到了前者的啓發,但在化學原理與威力上都不一樣。
黑/火/藥是一硝二磺三木炭,黃/炸/藥主要是硝化過程得來的。聽名字就知道側重點不同了,一個“火”,一個“炸”。
草莓牛奶:我的理解,黑/火/藥是0到1的變化,打開了熱武器的大門。黃/炸/藥是從1開始向上的技術革新升級,能升到10也能升到100。
要承認0到1的偉大,也不能否認從1開始軍備改進後的強大威力。
為賦新詞吃豬蹄:咕咕視頻裏提化學工業先舉例「染料」後來又講「硝石」,是不是故意想埋暗線?
因為黃/炸/藥的發明源頭就與染色行業相關。
1771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大洋彼岸的英國彼得·沃爾夫用硝酸與靛藍搞出了有着強烈苦味的黃色物質。
當時叫苦/味/酸,後來的三/硝/基/苯/酚。它本來是用來做黃色染料的。
一百年之後,十九世紀晚期,德國化學家斯普倫格爾發現苦/味/酸有着強大的爆炸能力。
沒幾年,它就被用到軍事領域。黃/炸/藥的“黃”就是從它的顏色屬性來的。殺傷性武器的原始版本居然是染料,歷史輪回真的是很奇妙。
(回複45)
△風油精愛好者:不懂就問,咕咕提到了明朝高超的金屬鋅的煉制術。當時叫“倭鉛”,從倭寇橫行借指這種金屬難煉制。
我對金屬煉制的興趣不大,誠心在評論區蹲大神,求講明朝倭寇問題。據說倭寇不全是小日子,真的嗎?
遠香近臭:幫頂!
就喜歡這種直接提問不搞釣魚的态度。釣魚佬遍地走,真讓我怕了。』
朱元璋讀到這則評論,體驗了一把什麽叫做死去的記憶在攻擊他。
黑歷史絕不再提,專注眼前的問題。
剛剛看視頻時就有疑惑,咕咕說“倭鉛”冶煉技術是在明朝中期得以實現,那時竟有兇猛倭寇擾邊?
倭寇指的不僅是日本海盜嗎?
朱元璋知道元朝時期倭寇侵犯高麗。洪武初期,倭寇也頻頻侵擾大明沿海邊境。
當時,大明初建,北面有元軍殘部、東南有其他勢力殘部等問題尚未肅清。對于倭寇來襲,他曾經想與日本政府聯手打擊,幾次主動派出了使團。
豈料前兩次出使,使團成員大多殒命東瀛。
第一次是洪武元年,使團在日本五島附近被賊子截殺。
所攜帶的明朝建國文書自是沒了蹤影。日方沒有就此給出任何反應,沒有主動表示要捉拿兇手。
很快,大明第二次派遣使者,向日方傳遞三則消息。
其一,大明建國,日方應來朝貢;其二,通告倭寇危害大明邊境,日方理應采取嚴厲措施取締倭寇;其三,如果日方不作為,大明則會出兵讨伐。
這段文書的內容很過分嗎?
朱元璋毫不認為哪裏有錯,讓日本來朝貢是給它臉了。
日方政府主動讨伐日本海盜,是它該做的事。
如果仍有倭寇危害到大明邊境安全,大明選擇反擊打回去,甚至把不作為的日本掌權者給一鍋端了,一點毛病都沒有。
不料日本的懷良親王斬殺了五位大明使者,把其餘使團成員扣押三個多月。
這一舉動把朱元璋氣得火冒三丈。
如果不是明初朝局未定在多面作戰,他真想要渡海把懷良親王給宰了。
第三次,洪武三年大明再派出使團進入東瀛。
這一次終是達成合作的基礎。洪武四年,懷良親王派使臣來大明,奉表箋向大明稱臣,依制納貢。
然而,朱元璋沒能高興起來。
那會他才終于理清了東瀛混亂的內鬥局面,原來懷良親王不是正統意義上的日本國王。
元末明初,東瀛處于南北朝期間,戰亂不斷。
懷良親王之所以轉變對大明的改變,是因短短幾年東瀛的內部格局發生巨大改變。懷良親王的勢力大不如前,才會向大明稱臣,都是妥協之舉。
明朝當然不願認可這樣的懷良王。
再派使者去東瀛,想與日本的正統掌權者建立外交關系。
兩國之間卻未因此步入穩定往來狀态。
由于東瀛內鬥不休,割據勢力不臣服于天皇。
那些地方勢力抵達大明後,朱元璋拒絕承認其合法性,不與進行朝貢貿易。
洪武十四年,懷良親王竟是厚着臉皮也派來使者,但被大明拒之門外。
此子以前犯下殺害大明使臣的舊賬,怎麽可能給他好臉色。懷良親王對于過去的錯誤毫無悔意,還在回信中頻頻挑釁。
朱元璋早就受夠了東瀛的反複無常,在意識到日本內鬥不止沒能力處理倭寇後,他就改變了對于倭寇的處置策略。
實施海禁,令部分沿海居民內遷。制造無人地帶,不讓倭寇一靠近沿海就能搶掠財物。同時增加大明的海防力量,巡視海上對抗倭寇。
其實,這樣做仍有令人不悅之處,沒有對東瀛本土加以強力回擊。
偏偏礙于元朝的前車之鑒,蒙古兩次東征日本失敗了,皆因海上氣候環境多變。
朱元璋不願讓大明重蹈覆轍,索性有了徹底與日本斷絕往來的想法。
随着胡惟庸、林賢等案爆發。查到其有私通倭寇之嫌,借此徹底斷了與東瀛的外交,把它逐出了朝貢體系。
時至今日,與東瀛斷絕往來已有七年多。而在大明海防的提升後,倭寇擾邊已是少有發生。
朱元璋盯着水鏡。明朝中期,倭寇又卷土重來了嗎?具體啥情況?這種不是釣魚的評論,而開門見山地提問,真的會有人回答嗎?
往下看,憋屈的事來了!
此前,他用盡心機卻釣魚不得。
今天,「為賦新詞吃豬蹄」直接問,居然得到了一段詳細回評。
朱元璋深呼吸。
不氣,不氣,不和後世人一般見識。他還能怎麽辦,當然是認真看下去,學習新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