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雷州當地方言戲曲
雷州當地方言戲曲
(一)雷劇
雷劇,初稱雷州歌劇。是從雷歌、姑娘歌、班本歌、大班歌發展起來的獨具雷州文化特色的民間戲曲藝術。其産生的年代,據“明正統十一年胡文亮《天妃廟祀田記》碑在宮前戲臺前”論證,應在明代已形成,戲臺的設立可演姑娘歌,也可演班本歌。雷州古有演戲前 “鬧姑娘”以活潑演出場面的古老文化習俗。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史書記載,清乾隆進士翰林院編修陳昌齊曾将潮劇《三元記》改編為勸世歌本《斷機教子》,在家鄉流傳。清嘉慶至道光初年,雷州藝人向粵劇學習,在道具、戲曲、動作、唱腔等方面進行了全盤改造,使勸世歌發展為雷州歌劇。清末民初,雷州歌劇有劇本《姐妹貞孝》、《學堂影》、《反狀元》、《郭子儀拜壽》、《玉明寶袋》、《真假狀元》等300多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雷州歌劇改名為雷劇(但雷州人至今仍稱“雷劇”為“雷歌”,稱雷劇團為“歌班”)。經過歷代藝人的舞臺實踐和文化界已故前輩陳湘、宋銳、詹南生等的改革創新,雷劇現已成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雷州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12月、1994年11月舉辦了雷州市第一、第二屆雷劇節,開展雷劇演出、化妝游行、專題講座先進多項活動,盛況空前。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郭漢城、張康,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廣東著名粵劇藝術家紅線女及馬來西亞“馬六甲雷州會館”等分別發來賀辭、賀信,省內外10餘家報刊作了報導,省、市電視臺分別作了節目轉播。2001年12月,湛江雷劇團晉京演出《梁紅玉挂帥》,雷劇名旦林奮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二)姑娘歌
雷州姑娘歌是雷州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雷州口頭文學的精華。姑娘歌是從雷歌發展起來的。古代的雷州人在工作、生活中以“唱歌”的方式進行交流,你唱我答,彼此以詠言志,消遣煩勞,達到“自娛”的目的。爾後,逐步發展為“娛衆”——即登臺為觀衆歌唱。它是以歌姑娘(女歌手)為主,伴之相角(男歌手),歌姑娘一手執扇,一手執巾,相角則右手執扇,舞步簡單而有規則,每唱完一首歌,歌姑娘與相角則笑臉相對,俗名“對面逢”。腳步活動不大,分前、後、左、右四個站位,女的16步,男的14步。舞姿重在扇、巾,有見讓扇、見面扇、響開扇、蓮花扇、雙開扇;手前巾、手背巾、蓮花巾、垂搖巾等表現手法,輕松自如。歌不定題,即興而起,談天地論古今,內容包羅萬象,形式恢諧活潑,深得人民群衆喜愛。雷州姑娘歌歷史悠久,據《海康縣續志.卷六廟壇》記載:“明正統十一年知縣胡文亮《天妃廟祀田記》碑在宮前戲臺前”。依此論證,姑娘歌登臺演唱已有559年的歷史。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在麻扶村專設姑娘歌擂臺賽,雷州三縣男女歌手雲集麻扶“鬧姑娘”。參賽獲勝歌手(相角)與歌姑娘稱為考上“麻扶”,則“一登龍門聲價十倍”,麻扶成為姑娘歌的聖地。歷史上的姑娘歌歌手層出不窮,近二百年來,著名的有清嘉慶“歌解元”黃清雅,清嘉慶舉人丁宗閩,民間藝人周阿蓮、平蘭姑娘、陳守經、伍蘭香、林桂英、周定狀、李蓮珠等。
(三)雷州歌
雷歌是雷州人民用雷方言詠唱的歌,是雷州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是從雷諺、雷謠發展而來的。其歌詞的創作有特定的格律,歌詞的詠唱有獨特的音樂曲調。按歌詞的語言特點,通常把以口頭語言創作的雷歌分為“口頭歌”、“姑娘歌”,以書面語言創作的雷歌稱“榜歌”、“班本歌”(劇本);按演唱者的衆寡,通常把個人自吟自唱的歌稱“即興歌”,兩人對唱的歌稱“對歌”(姑娘歌),在姑娘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雷州歌劇稱“雷劇”。雷歌歷史悠久,古有“蠻女讴歌”的記載。宋寶慶元年(1225)李仲光《重建禦書樓上梁文》有“聽取歡謠,敢陳善頌”,記載了宋代雷州歌謠的史實。明清以後,雷州名士洪泮洙、陳瑸、陳昌齊、黃清雅等對雷歌都情有獨鐘,且有佳作傳世。文人名士的參與,使雷州歌從口頭創作進入書面創作的新階段。清末民初先後有《雷州歌謠話初集》、《雷州歌韻分類》、《通俗雜字歌全韻》、《榜歌分類法彙選目錄》研究專著等問世。其中《通俗雜字歌全韻》還有“雷州歌謠,八百年號”之說,進一步佐證了雷歌悠久的發展歷史與內在魅力。到目前為止,已搜集到的雷州歌作品集96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