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39.第三十九章選拔試
第三十九章 選拔試
雖說前世是個隋唐歷史愛好者,但跟絕大多數愛好者一樣,楊遇安對于一個時代的脈絡,往往只能記住那些關鍵性的事件。
譬如隋滅陳之戰,譬如平陳不久複叛,然後沒多久又平定叛亂。
再後來,就是楊廣經略江南,密謀奪嫡,最終取代楊勇成為太子。
至于經略江南的過程中具體發生了什麽事,他毫無印象。
“不過反過來說,既然我不記得有這麽一場叛亂,甚至根本不知道蕭世略這麽一個人,說明這次叛亂應該很快就被平息。”
“江都作為揚州總管府所在,應該是無虞的。否則這就是重大歷史事件了,我多少會有些印象。”
“至于蔣州,基于同樣邏輯,應該也是沒丢的。但過程中蔣州附近的山賊江盜會不會趁亂入城劫掠,還真不好說……”
相處近兩年,他跟陸雙那邊合作的不錯。
平日一些自己不方便采購物資,那位“大侄女”都樂意代勞,于情于理,自己都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照應一下。
“罷了,正好趁着這次亂兵,将二期計劃提上日程吧。”
稍稍回憶一番,楊遇安攤開信紙,寫下了一行字——
團練計劃第二期——地道戰。
……
陸雙那邊的事情因為早有計劃,楊遇安不慌不忙。
真正令他擔憂的,是對方信件中提到的一件事。
Advertisement
郭衍向江都請求援兵。
且說,平陳以後,隋文帝有心讓天下休養生息,所謂崤山以東,黃河以南,軍府解散,軍士解甲歸田。
師傅第五觀主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當下江南各州縣的兵馬,只夠自守。
揚州大總管府的兵馬多些,但相應地,這裏也需要集結更多守備力量。
那麽從哪裏再摳出兵馬援助蔣州呢?
北方主力遠水救不了近火。
那麽一個理所當然地選擇,便是就地征兵。
這裏面還有講究。
須知這個時代,不是誰都可以當兵的。
非軍戶子弟,往往只能上戰場當役夫,運輸糧草,修路搭橋,鞍前馬後。
只有苦勞,沒有戰功。
如今江北自然是沒有幾座軍府的。
但昔日的軍府子弟還在啊。
練過《開皇六式》,對軍中事務相對熟悉。
若要應急征兵,這些人自然是首選。
……
正是怕什麽來什麽。
就在楊遇安給陸雙回信不久,城中傳來消息。
後土祠中幾位成年師兄被選中參軍,馳援蔣州。
“天下承平日久,我等一身武藝無處施展,如今正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就是就是!樹挪死,人挪活,江都沒有前途,咱們就去蔣州博一把!”
“聽說軍中不日就要舉行武試,選拔底層軍官?以我等修為,怕是沒戲了。”
“只可惜蕭兄不在,否則我們說不定還能在自家人麾下效力。”
一群年輕人摩拳擦掌,全無懼色。
第五觀主看得連連搖頭。
作為軍中老卒,他可見過太多這樣熱血上頭的年輕人,最終是如何無聲無息地倒在沙場上。
旁人也就罷了,這些都是他一手帶大的弟子,如同親生兒女,怎忍心他們去送死?
于是三日後的武試,一把年紀的第五觀主,毅然站在了校場上。
他要親上戰場保護好自己的徒弟!
……
“師傅,咱都老皮老骨了,就不湊這種熱鬧了吧?”楊遇安打扮成童仆模樣,跟在第五觀主身後。
“呔!想那戰國名将廉頗七老八十尚能上馬開強弓,你師傅我還沒到五十,按律也是能參軍的,怎就老皮老骨了?”
“那麽問題來了,你跟人廉頗能比嗎?”
“為師雖然比不過他,但有後土娘娘庇佑!”
“她老人家托夢讓您參軍了?”
“我……我……”
第五觀主一時噎住,最後憋紅着臉,從牙縫裏摳出幾個字:“為師人稱大夢第五郎!”
“別人說你就真信了?”
“不然先前剡縣的事怎麽解釋?”
這下輪到楊遇安噎住了。
師傅心态飄了,自己竟是罪魁禍首?!
……
就在師徒二人争辯之際,一陣渾厚的軍鼓聲響起。
原本嘈嘈嚷嚷校場為之一靜。
不久,一名中年文士登上了将臺。
此人雖披了一身戎裝,奈何本身長相陰柔,頗顯女相,與滿是陽剛氣息的軍中校場格格不入。
就像戲臺上男扮女裝唱旦角的戲子。
楊遇安分明聽到周遭幾個老**發出下流的笑聲。
“師傅,他是誰啊?”
“晉王府谘議參軍事,柳拚[biàn]柳顧言。”第五觀主低聲答道。
“這算晉王心腹了吧?”
“這個自然。柳參軍以詩文着稱,傳言晉王因他改了自己的文風,每日與他同塌共席,把酒言歡,頗為親狎。”
“哦,怎麽個親狎法?”楊遇安想到了剛剛那些懂的都懂的笑聲。
第五觀主看到徒弟天真無邪的眼神,臉色一僵:“小孩子家家,別多管閑事!”
真不是楊遇安多管閑事,他只是想多了解楊廣身邊人的情報而已。
特別是眼前這位柳參軍,別看人家長得不夠男子氣概,但修為卻是一點不低。
其目光凜然一掃,那些嗤笑的**頓時鴉雀無聲,老老實實低頭聽令。
“至少是開了眼識的下儀同。”
楊遇安心中有了判斷。
……
小小震懾了一番軍漢們後,柳拚作為主考官,當場宣布了選拔試的安排。
大意是仿照朝中貢士制度,在過往軍府子弟中選拔一批優秀人才,作為這次援軍的底層軍官。
而所謂貢士制度,則是指開皇七年,皇帝楊堅有感于歷代朝政常年被世家門閥把持,決心淘汰九品官人法,于是規定各州每年選拔三名才德兼備之士,上貢朝廷備用。
這便是後世科舉制的源頭所在。
楊廣作為大孝子,不管是為了作秀還是真心認同,自然要積極表現一番。
這不,當下就打算在治下的江都來一場“武舉”。
……
“本次軍中選拔,分為文試與武試。”柳拚揚聲道。
“文試考校軍略,武試比拼修為與戰法。”
“排名前十者,按成績依次授予軍中職位,從統領一團(兩百人)的大都督,一旅(百人)的帥都督,到一隊(五十人)的都督不等!”
聽到有機會當場授官,一衆軍漢頓時沸騰了。
三都督雖然只是軍中底層軍吏,但卻是有品有秩的武官。
誰不想混個公門編制?
就連第五觀主也相當振奮。
倒不是在意升官,而是在想若自己能當個都督什麽的,将來有固定食祿,後土祠中的夥食應該能改善不少。
……
……
“(開皇)七年……制諸州歲貢三人。”——《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