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甘薯之父(4月29日入V)
第20章 甘薯之父(4月29日入V)
清朝,見過玉米的康熙也呆住了,好大的玉米!
他戴上了西洋老花眼鏡仔細端詳,除了個頭不同,外觀大體是相似的,宮中的豐澤園田畝邊角地也種了幾顆玉米,他連忙命人去摘幾顆過來對照看看。
林菱将玉米外皮小心剝開一點給直播間的網友看:
【我們家種的是花糯玉米,品種應該叫江南花糯吧,也是雜交的,我們這兒比較少種那種黃色的甜玉米,這種花糯玉米就不是用來煲湯的,直接摘下來連着皮一塊蒸,又軟又香,口感還有點彈,非常甜,超好吃的呦!】
古人們都紛紛伸長了脖子,果然看到了裏面的玉米粒顆顆飽滿,緊湊地擠在一塊兒,有的顆粒是白色、有的是粉色、有的是紫色、黑色,怪不得會得到玉米之稱,看着的确好似帶着玉石般的光澤。
林姑娘沒有誇大,的确看着就很好吃。
康熙看了眼林菱家菜園子的巨大玉米,又看了眼豐澤園種地太監送到自己手上的玉米棒,瘦瘦小小一根,裏頭的顆粒也小,排列的還很松,像是牛馬參差不齊的牙齒,不由有些嫌棄了。
【對了,你們知道嗎?玉米可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産量最高的糧食!全國上下一共有6.9億畝的玉米地,玉米不僅可以日常鮮食,還作為畜牧業飼料、國家儲備糧食,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好像前陣子河北當地有一處國家儲備糧庫就發生了駐庫員與糧商勾結将一萬噸玉米私下倒賣的事,真是瘋了,那可是一萬噸啊!如果每人每天吃一斤,這麽多夠400萬人吃五天了。】
種植面積最大、産量最高!後世如此富裕,雜交稻産量如此高,難不成玉米的産量還能高過雜交稻?沒等他們顫抖着嘴唇說出話來,又因糧庫被盜一案而驚掉下巴。
被盜了一萬噸,夠四百萬人吃五天!
歷朝歷代又再一次嘩然。
秦,嬴政默默地望着那巨大的玉米,心中難以置信。
這樣的玉米,一萬噸!被盜了!
四百萬口人五日的口糧啊,滿鹹陽城加起來都沒有四百萬人!
若不車裂盜徒,再夷其三族,如何能消心頭之恨?
Advertisement
“後世竟能儲備讓400萬人吃五日的糧食,那可是我大漢将近四成的人口……”劉邦羨慕極了,又惱恨道,“那盜糧之小人真真可惡,應當處以極刑!”
蕭何卻神色嚴肅:“陛下,這不過是他們衆多糧庫中其中一處糧庫罷了……”
劉邦猝然回過神來,又被震得久久不能回過神。
唐朝,李世民默默記下玉米、美洲、歐洲等詞,随後又聽到了那玉米被盜之事,不由也跟着生氣:“如此多的糧食,後世朝廷怎的被盜光了才發覺?那盜糧者該處死,但糧庫所在州府的官員,也該狠狠貶斥、追究其督查之責!”
房玄齡也從中看出了不對勁:“後世之糧必然儲量極多,這一萬噸恐怕只是滄海一粟,否則應當早早發覺了!”
長孫無忌也贊同道:“這僅是玉米一項,後世要儲糧,應當不僅僅儲備玉米,更重要的還有稻麥,而那被盜的糧庫僅是河北一地之糧庫,後世朝廷只怕不會單單在河北設糧庫!”
李世民靈光一閃,對啊!在當地設置糧庫也是件利民的好事,不由思索道:“你們說得好,朕想着,後世朝廷這法子好,若我大唐在各地設一儲備糧庫以備災年不時之需,必能平抑糧價、省卻舟車損耗,但也要吸取後世教訓,防着官員與外人勾結倒賣!”
說着君臣便商讨起細節來。
宋朝,趙光義的注意點總是與旁人不一樣,他心不在焉地聽着兄長與趙普等人在商議那三條“玉米之路”,最終得出宋朝好似只能走那閩浙粵的海貿之路了!可是美洲在哪裏呢?
他們對着輿圖一頭霧水,趙光義心中卻在疑惑林菱家不過半畝田地,竟分出大半給鄰居耕種,還分文不取?!而且,這兩日冷眼看着,她父親早亡,母親似乎不知所蹤,唯有一個年邁的祖父在家,那這家人究竟怎麽活下來的?
不靠田畝、不販商賈、不織布,林娘子一家靠什麽生存呢?她沒有兄弟,家中無壯勞力,若是官府征徭役,豈不是要讓林老夫子如此老邁之軀前往?
趙光義實在不得其解。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心疼得好似他的糧食被盜了一般,陰恻恻地說:“此等國之蛀蟲,就當扒皮萱草以儆效尤!”
衆多兒子不約而同地暗自點頭。
來了來了,咱們爹最愛的刑罰來了!
明永樂年間,永樂帝也跟着兒孫一起大罵盜糧賊(由于罵得太髒,按規定無法在文中描述與顯示),随後便回過神來,立刻下旨:“立刻宣洪保進宮來見,再派人去浙江給鄭和送信!問明是否知曉那美洲是什麽地方,又有沒有見過玉米。”
他還叫朱高熾親自将仙跡中有關玉米的描述緊急抄錄了一份送過去,再三囑咐道,“你親自去吩咐,只是這玉米即便找回還得花時間培育,如今先命戶部廣招天下善農者在禦田中試種各類五谷,栽培我大明本土的良種,好雙管齊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國,正因染病身體不适在浙江寧波港休息,他船隊中的洪保進京來觐見述職,如今還沒出京!
朱高熾抄得一頭汗,道:“爹,鄭和應當也能看見仙跡,您可別急,回頭他保不定就上奏疏來了。”
永樂帝不管,罵道:“先送去!當皇帝的等臣子揣摩心意上奏疏,要等到什麽時候,往後你若敢這麽當皇帝,當心老子削你,快!八百裏加急!蓋上你那沒用的皇太子金印,快滾!”
“哎,哎,哎!”朱高熾捧着自個一肚子蕩漾的肉連聲應道,心中卻在大逆不道地腹诽,爹,兒子要是當了皇帝,您只怕已經到下頭跟爺爺在一塊兒了,您都不知會不會被爺爺削,還怎麽削兒子啊?
林菱看完玉米地,順帶拔了點野草,才舉着手機去另一邊的番薯地,和網友們介紹道:
【這是我家種的番薯,不過我們家種的不是紅薯,是紫白薯,這種品種沒有其他品種産量高,而且個頭也長得沒有紅薯大,但是特別好吃,也叫冰淇淋蜜薯,切開裏頭是白色的,中間帶一圈紫色的芯,這種番薯的葉子也是深紫色的。】
林菱說着說着都把自己說饞了,挑了兩棵壯的地瓜藤,蹲在地上徒手就開始挖:“小時候最喜歡在田間地頭現挖番薯現烤了,後來有一回把鄰居堆在那兒的稻草點燃了,火沖天而起,我頭發都被燒着了,屁股差點沒被爺爺打開花。”
但現在回想起來,滿臉熏得漆黑,又哭得鼻涕攪眼淚的自己竟也那般有趣。
林菱一頓挖,拽出來倆巴掌大的地瓜,還掰開給網友看看裏頭:
【外皮和紅薯還是很像的,微微偏紫一點,但裏頭就截然不同了吧,中間那層紫心特別好吃,這種品種比較少見,皮特別薄,不會噎嗓子,但也不會軟塌塌的,這個就算放涼了也好吃,絲滑綿軟,就像在吃冰淇淋一樣,所以叫冰淇淋蜜薯。
因為我家種菜就是自個吃,也不去賣,所以就都是挑好吃的品種種,不管産量。如果大家有想自己做農場的,就不能選這種品種的番薯,要選蘇薯8號,這是南京農科院雜交選育出來的新品種,非常厲害,不挑地,沙地都能種,而且結薯早、不招蟲害,産出的巨大薯占九成,平均一畝地能生産五千多斤呢!】
一畝地,五千多斤???
這番薯比雜交稻還厲害啊!
“噗通”一聲,朱元璋差點從龍椅上摔下來。
雜交,又是雜交!
這門厲害的技術一定要叫老五學會啊!
他抖着手,問道:
【棣子,開門,是爹地:這番薯是從哪裏來的?又是怎麽雜交成這樣的?】
林菱本來就打算說呢,于是就點點頭:
【正好,番薯傳入中國的故事也很驚心動魄哦!我可是聽我爺爺講陳家與番薯的故事長大的。咱們從頭說起哈,番薯原産自南美洲,大概是墨西哥、哥倫比亞那一帶,後來被西方傳教士傳播到世界各地,傳到咱們國家的話,是明朝萬歷二十一年,但卻不是西方主動傳給我們的。】
“又是美洲!”嬴政眯起了眼,“又是明朝。”
美洲是個好地方啊。
這明朝運道也真好啊。
【萬歷八年,祖籍閩地長樂的陳振龍雖然飽讀詩書,卻止步秀才,鄉試屢試不第,于是只能棄儒從商,咱們都知道,閩地歷來崇山峻嶺、車馬難通,若要做生意,只能出海,于是他就帶着茶葉、泉州白瓷等貨物到呂宋,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菲律賓做生意。】
永樂年間,永樂帝連忙與孫兒朱瞻基展開了之前鄭和獻上的航海輿圖,将目光投向東南沿海又順着那漫長的海岸線,仿佛越過驚濤駭浪,目光落在了更遠的海島之上。
“爺爺,那就是呂宋!”
呂宋是大明的藩屬國,被列為“不征之國”,明廷還派遣官員駐紮呂宋,兩地貿易往來也很頻繁,因此,永樂帝微微一笑:“正好不遠,不知這會兒番薯是否已傳到呂宋了……”
若是如此,不正好坐收漁翁之利?雖是不征之國,但偶爾征一下也無傷大雅嘛。
【菲律賓當時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已經種植番薯許久,陳振龍就發現這番薯可真是個好東西啊!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非常容易種植,幾乎可以說一扔就長,耐旱、産量還大,他馬上就想到閩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活在閩地的老百姓深處深山,土瘠民貧,雨水又少,人人饑馑,偶爾遭到災年歉歲,餓殍遍野,慘狀難睹!就想帶回祖國,好造福鄉民。但西班牙殖民者不允許一顆番薯出境,管控極為嚴格,陳振龍便在菲律賓偷偷學習如何種植紅薯,暗中等待時機。】
永樂帝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我大明的藩屬國,怎麽成了那什麽西班牙的殖民地??好你個萬歷鼈孫,連屬國都震懾不住了!可惡!
永樂帝眉頭一皺,朱瞻基也抹了抹頭上沁出的汗水,心中卻想,殖是繁殖、孳生之意,又還有屍骨之意,再加上個“民”……就仿佛那西班牙是踏着無數屍骨而在呂宋繁衍生息一般……聽起來只覺陰風陣陣,可真讓人不舒服。
【因西班牙的封鎖太嚴密,一直到萬歷二十一年,已經50歲的陳振龍才找到機會,他不顧西班牙的槍炮、冒着生命危險,偷偷将番薯藤編入船只的吸水繩中,終于躲過了搜查,後來又經過七晝夜幾乎沒有停歇的航行,涉險将薯種帶回了閩地的首府福州,在自家的田地裏試種番薯。
正好隔年,福州大旱!眼看春日無雨,長到一半的青苗就要顆粒無收,福建巡撫金學曾望着打蔫的水田心中惆悵無比,陳振龍卻沒有藏私,他讓兒子陳經綸向巡撫呈報了《獻薯藤種法禀帖》,說明了番薯之利,建議官府帶頭試種番薯以解災荒。
金學曾對陳振龍義舉大為激賞,并命其在官田內試種。陳振龍父子7月種番薯,11月就開掘,只種了四個月的番薯就能豐收:“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試種有了成效,陳經綸立刻再懇請金學曾:“乞廣生民計,通饬各屬效文栽種,以裕民食”。
幸好啊,這個金學曾也是個好官,果斷采納了他的建議,通令各縣栽種,果然大獲豐收,閩地的饑荒很快得到緩解,活人無數。
但是明朝也不知道怎麽回事,紅薯的産量一直很高,又很好吃,卻也跟玉米似的沒被重視,那會兒就是閩粵兩地的百姓有種植,直到清朝入關,北方都還沒有人知道番薯。】
明洪武,朱元璋:“……”
他也想知道那時候的朝廷怎麽回事!
“張居正呢!他不是救時之相嗎?萬歷那個鼈孫當政時傳入的番薯,他身為首輔怎麽不知道推廣各地種植!”朱元璋無能狂怒。
秦王朱樉再次不怕死地插嘴:“爹,那會兒張居正早死了,您忘了,他萬歷十年死的,還差點被老四的鼈孫鞭屍。”
朱元璋陰森森地看了他一眼:“你再多嘴,就叉出去。”
朱樉趕緊閉嘴。
朱棣卻摸着下巴沉思:那什麽美洲還分南北?聽起來那地方好像不小呢,又有那麽多好東西……能找到,打下來嗎?
【最令人敬佩的是,哪怕朝廷不在乎,陳振龍和他的後代子孫卻一直致力于番薯的推廣與引種,還無償将種植番薯的技術傳授給親族、鄉民,從來沒有放棄過。
他們希望能用番薯救更多的人,希望百姓哪怕在災年也不必賣兒賣女、都能活下去。
明末清初,陳振龍的曾孫在浙江鄞縣試種番薯,成功把番薯從閩地推廣到長江流域一帶。乾隆年間,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帶着好朋友餘瑞元、劉曦把番薯引入山東,在北方各地成功推廣。他們不僅贈送當地百姓薯種,教授番薯的種植方法,還自費張貼告示,動員百姓種植,還寫出了種花家歷史上第一本有關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錄》,這本書書記錄了番薯從呂宋引種并推廣到全國各地的資料、還有在各地不同氣候、土壤下的種植經驗,是非常非常非常寶貴的農業科學史文獻。
後來,陳世元的兒子,又利用去各地經商的機會,将番薯帶到了河北河南和北京。而在四川的地方志中,則提到了陳世元好友餘瑞元的子孫也通過經商将番薯帶到了四川和湖南等地。
自此,陳家七代人和他們的朋友,終于完成了紅薯在全國各地的推廣種植,番薯因為産量高、易種植,也成為了天災頻發的明清百姓非常重要的口糧,遇到旱澇歉收的年歲,更是百姓賴以生存的最後保障。
陳振龍和他們的子孫就好像帶着使命來到這個世界拯救萬民的家族,要知道,從萬歷二十一年陳振龍帶回番薯,直到将近兩百年後的乾隆五十一年,當政的朝廷才正式下令在全國種植番薯,而在此之前,全靠陳家耗費了七代人的心血,自費奔走救民。
到了我們新種花成立後,遇到了那三年災年,番薯更是成了“國之重器”,不知救了多少人。現在福州、福清等地還有金學曾、陳振龍和其子孫的功祠哦!】
七代人的心血……耗費了兩百年的光陰!
陳家人如微小的星火,代代接力,不斷點亮華夏九州億萬庶民生存的希望,沒有人要求他們要這麽做,他們卻堅持了兩百年。
而明清的朝廷卻不在乎。
作者有話要說:陳家故事引:《“中國甘薯之父”陳振龍一家七代引種推廣甘薯的故事》
同類推薦

古龍世界裏的吃瓜劍客
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
那些主角不需要幫助。
好不容易穿越一次,除了一些意難平,剩下的就是經歷一些名場面,吃瓜看戲吐吐槽。
當然還有……
名劍,美酒,絕世佳人!

消防英雄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年度十大影響力IP作品!
本書影視版權、動畫版權已出售。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了裏氏7.8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發生了自建國以來最大的地震,8.12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爆炸,8.30美國休斯頓發生了五百年一遇的洪水,12.7美國加州發生了巨大火災……不管是地震或是火災或是洪水,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都能看到一群逆向而行的特殊人群。
他們用自己堅實的臂膀彼此支撐,逆向而行于天災對抗。他們年紀輕輕卻要擔負拯救世界的重負。他們不是超級英雄,卻為了同一個信念,成了真正生活裏的英雄!小說關鍵詞:消防英雄無彈窗,消防英雄,消防英雄最新章節閱讀

Destiny惡魔之翼
因為一個外星女警察的失誤,本來就壽命不長的他結束了在這個世界的生命。
作為補救,他被送到了另一個世界延續他的生命。
但是由于那個女警察的另一個失誤,另一個宇宙掀起了一場狂風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