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不要買】李廣難封

第27章 【不要買】李廣難封

◎別買別買別買!!對有的寶是有雷的有雷的!!!◎

“司馬遷。”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

這是仙跡不知第幾次講到這個名字了。

“司馬遷……”劉徹總算從龍城之戰帶來的巨大喜悅中反應過來,後知後覺在朝臣中掃視了一大圈,最後鎖定在司馬談身上,饒有興致地問:“太史公,這司馬遷可是你家兒郎?”

司馬談任太史令,為劉徹掌管着國家典籍、天文歷算,還兼管宮中文書、記載朝中大事,是個極為博學又沉默寡言的官員。聽見劉徹點名,司馬談才慢吞吞從朝臣喜歡中站了出來,拱手道:“回陛下,臣家中小兒名遷,今年剛滿三歲。”

“哈哈,看來太史公後繼有人,你這小兒将來做了一番不得了的事業!”劉徹稱贊了一句後,又奇怪道,“太史公也太沉得住氣了,既知曉是自家孩兒,為何先前觀仙跡從不言語?”

司馬談早在最初聽見《史記》二字時便已走了神,如今那種欣喜與悲哀交織的情感也已經淡然。司馬家早在周朝便為太史,他一心想寫出一部通史,也為了這個畢生所願而編寫不綴,但如今後世只言司馬遷,不言司馬談,看來他最終還是沒能編完史書啊!

幸好他的兒子還是完成了他一生之願,他總算沒有葬送祖宗的事業。

但……他心裏除了欣慰,還萦繞着說不明白的憂慮。

于是司馬談躬下身,回答道:“陛下莫怪,如今臣小兒年幼,懵懂無知,可仙跡已替他揚名天下,臣憂慮他将來會成為狂妄自大之輩,水滿則溢,故而不願多言,寧願淡然處之。”

他甚至想為兒子改名,好叫他能沉下心讀書學史,不要受名利驅使,省得長歪了性子。

劉徹微微一怔,天下人得知自己青史留名都欣喜若狂,如公孫敖,他那昂起的腦袋就沒有落下去過,眼神也漸漸從傻氣變得倨傲。甚至不少人只因自己能夠觀看到仙跡便自覺高人一等,就連劉徹都不自覺受到了仙跡的影響,唯獨司馬談不同。

“太史公是有大胸襟之人,”劉徹自愧不如,而且司馬談的話也将他警醒了。

仙跡一出,被它提及的人有人雞犬升天,有人堕入地府,這世道已翻天覆地,劉徹若還是不加辨別就相信這人在原歷史上的所有,就該摔跟頭了……能當明君的不愧是天生的政治生物,日後該如何利用仙跡,劉徹心裏已經明白了。

Advertisement

而這世外之音也正繼續往下說道:

【我們都知曉,司馬遷的家族自先秦起便是極為著名的史官之家,他寫的《史書》因客觀詳實一向是我國公認的史學典範,但司馬遷也經常在《史記》中經常強調“志”,他認為人的價值不僅是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的,也有為了自身需要滿足的利益。

這是人之私心,其客觀存在。

因此我們在翻閱史記時,能夠發現,他對不少有争議的人,都保有一種“共情”。比如讀《李斯列傳》,我們能看到他對李斯的五次喟嘆:“盛衰貴賤,俱于嘆中關合照應,以為文情,令人為之低回。”他就像個體驗派的作家,能共情李斯內心的善惡掙紮、人性的弱點。所以,他也會推崇項羽、荊軻這樣慷慨悲歌的人。

而他對李廣的同情、理解大多也基于此,至于兩家相厚的這個傳言暫且沒有史料支撐,但李家是将門世家,司馬家是百年史家,這兩個都是先秦就流傳下來的大家族,同陣營、同出身,關系好也正常。】

秦朝,李斯原本正頹唐地蜷縮在獄中,他頭發蓬亂,低垂着眼眸,此前他聽着仙跡訴說那些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各朝事跡,都無動于衷,隔壁牢房的趙高被獄卒帶走後便沒有回來,李斯已吓得麻木,開始在忐忑地等待自己的死期,直到他聽見那司馬遷對他的五次喟嘆,不禁潸然淚下。

沒想到最後同情他、理解他,卻是一個取代了大秦的漢朝史官。

他忽然就被喚起了求生意志,他不再無望地躺在地上,而是翻身趴在地上,用手在獄中的泥地中慢慢地刻下自己還未完成的秦朝律法。

即便死去,也為這世道留下些什麽吧!

他的畢生所學,不應當因此而深埋黃土……

而在漢武帝的朝堂上,李廣微微瞥向人群中的司馬談,神色也很尴尬。司馬談是個八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史官,他和這寡言的小老頭不大熟,倒是和司馬談的父輩交情更相厚一些!

他先前還和別人嘲笑這司馬談好似那鋸嘴葫蘆,又似那河邊呆鵝,常捧讀史書入迷從而滾下建章宮的臺階……咳。

【司馬遷因為将李廣列傳寫的格外出彩,反而導致了世人對李廣能力的一種質疑。如果他公正一些,或許李廣受到的非議還不會那麽多。

不過,爺爺老吶,你們小年輕可能都不喜歡缺憾、不會認可一個不夠優秀的英雄,大家都願意當完美的衛青、霍去病,但我們都要知道,其實有缺點的李廣,也不應被如此貶低,他也曾為大漢征戰數十年,老将遲暮了,不應該是一副醜惡嘴臉,他的失敗與悲劇更不應該被嘲笑。

你我皆是凡人、俗人,李廣也是如此。

這世上如衛青一般德行功績近乎完美的人,終究是太少了啊!

其實不僅僅是司馬遷,歷史上不少人都同情李廣,在詩歌盛行的唐宋年間,有不少人為李廣打抱不平,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下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其實就是認為他在漢朝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一種感嘆。

但李廣真的受到不公正待遇了嘛?爺爺認為也沒有,有句話叫“時也命也”,很适合他。比起李廣本人,反倒他的兒孫更加拖累了他的名聲。】

林菱卻又忍不住插嘴。

【爺爺,司馬遷和李家肯定關系好啊,他和李陵是好朋友嘛,不然司馬遷為何要冒着觸怒漢武帝的風險為李陵直言?司馬遷為何要為李廣單獨列傳,卻将衛青放在佞幸傳中?這難道不是他誇大了李廣的功績,還貶低衛青的證據嗎?這就是夾帶私貨啊!】

林菱其實是不大喜歡司馬遷的。

寫史書投放那麽多個人情感做什麽呢?歷史不應該被情感所左右,應該要跳脫出個人的視野,宏觀地去記錄。

聽到此處,李廣心頭狠狠一跳,冷汗都沁了出來:李陵,莫不是他那孫兒?難不成他孫兒犯了什麽殺頭的大錯?

林爺爺卻嘿然一笑。

【妹妹啊,你肯定沒有真正讀過《史記》吧?】

林菱也心虛一笑,她雖然喜歡歷史,卻看不進去大部頭,尤其是文言文的大部頭!

【衛青何時被司馬遷放在佞幸傳啊?爺爺都被你說蒙了,《史記》中明明有個單獨、獨立的章節名為《衛将軍骠騎列傳》,這才是正經記載衛青、霍去病的列傳。雖然司馬遷寫《衛将軍骠騎列傳》寫得是有點敷衍,但咱們不能說司馬遷把人家放《佞幸列傳》裏了。

《佞幸列傳》中通篇其實只有一句話提到衛青、霍去病:“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李延年之後,皇帝的內寵大多出自外戚。衛青霍去病也出自外戚,但他們是才可配位的。”司馬遷的意思是,他看不起那些阿谀奉承、媚寵陛下而得到權勢的人,他認同衛霍的才能,卻不認同他們憑借外戚身份得到皇帝寵幸的方式。】

【為啥司馬遷要多說這一句呢?首先,這是政治立場不同的原因。司馬遷師從董仲舒,受公羊之學影響極大,他其實對漢武帝大部分窮兵黩武、中央集權的政策都不支持,這從他在《史記》中詳細記錄韓安國的言論觀點可見一斑,而衛霍便是司馬遷眼中漢武帝“窮兵黩武”的代表人物。所以嘛,兩人的關系說得嚴重一點,算是政敵。】

劉徹就極為不高興了:“朕攻打匈奴,是為雪我漢室之血仇、庇護我大漢邊民,若一味和親下去,只怕長安也要改姓了!豈能用“窮兵黩武”以偏概全?這司馬遷,酸儒也!”

林娘子說得好,朕也不喜這司馬遷!

司馬談在人群中欲言又止,最終還是縮回了自己的腳,不敢頂嘴:陛下在盛怒之中,還是不要多言了吧。

【其次,先前爺爺也講過了,司馬遷是個推崇項羽、荊軻式等“真性情”英雄的人,或許也與他受過宮刑、長期不得漢武帝重用的個人經歷有關,他認為自己是悲劇的,因此對悲劇式的英雄有種天然的同情與親近,這也是他李廣列傳寫得格外精彩的原因。

再次,時代局限。咱們都知道,直到唐朝,士族門閥都是看不起寒門的,在唐以前,極為看重門閥,士族卿貴別說與奴仆隸臣相比,便是與良家子,都幾乎是天與地的區別。司馬遷的出身,與衛霍的出身,就是這樣的天壤之別。

司馬遷有着百年世家子弟的驕傲,看不起依靠外戚而起家的衛霍,他認為他們沒有像李廣那樣投軍走正經軍人的路子,而是從外戚上位,是不對的。大家試想一下,在衛霍還未用軍功證明自己之前,那些從士卒做起、苦熬多年都未竟寸位的漢朝良家子們會如何看待他們呢?若是衛青霍去病是個沒有軍事才能的草包,那就又是一個楊國忠了。】

林菱明白了,帶入司馬遷的視角,大家都是正經面試筆試錄用從小員工幹起的人,董事長突然讓自己剛畢業沒上過一天班的小舅子空降當部門經理,全權負責公司的主營業務之一……代入一下就有點窒息了呢。

哎等等,也不對啊!從漢朝世家把持仕途晉升道路的角度來說,真正沒有走“正經路”的明明是世家子弟啊!

衛霍如果不被漢武帝發掘,只怕也要當一輩子的奴隸。

林菱想了半天,搖搖頭,總之就是雙方所在立場、陣營都不同,三觀也不同,各執己見,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所以啊,司馬遷才會說,衛霍用赫赫軍功證明了自己,他也對他們心服口服。不然啊,存在階級思想局限性的太史公保不齊真會把他們和鄧通韓嫣放一塊兒。】

這一番話出來,出身世家的朝臣們都用一種委屈巴巴的眼光看向劉徹,劉徹心虛地輕咳一聲,但還是理不直氣也壯地狡辯:“爾等無需這般看朕,朕怎會無故任人唯親?朕自然是看中衛青之才方對他委以重任,上天都說了,朕有識人之明!”

衛青卻微微低下了頭,看向自己的雙手,他原先的确不敢相信,仙跡所言的衛青是他!但心底深處卻又冒出了一些渴望,他渴望那樣的人是他,他渴望自己終能成為這樣的人!

他渴望……不再為奴。

【不過啊,漢朝外戚領兵的傳統的确是從漢武帝開始的,用的是衛霍這樣千百年都難出一個的絕世将領自然沒有問題,但架不住後來的君王無視自家外戚的個人能力紛紛效仿,進一步加深了漢朝外戚專權的傳統,也算為老劉家埋下了一個大雷吧。】

劉徹:“……”

朝臣們的目光不由更為譴責了。

就在劉徹和朝臣們争論起外戚之事時,司馬談才後知後覺地跌倒在地,他面色慘白,腦海中不斷回蕩着司馬遷受宮刑、長期不得漢武帝重用這句話,不由痛苦地淚滿衣襟。

兒啊,你究竟做了什麽禍事,竟遭宮刑!

司馬談好想為兒子細細問問仙跡,但他沒有被陛下授予發言之權,只能又忐忑又悲哀地等待着仙跡之後會再說起緣由。

【所以啊,當我們距離歷史太過遙遠之時,在讀《史記》時,保有自己對歷史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啊妹妹,将李廣貶低得像個傻瓜也大可不必,這簡直将漢武帝的軍事才能也順帶貶低了,有勇無謀、治軍不嚴、軍功有限不配飛将軍之稱,但李廣真的有那麽不堪嗎?不如讓我們來看一場龍城之戰後八年的戰役。這一年,李廣已經接近七十歲。】

有勇無謀、治軍不嚴、軍功有限。

劉徹和武帝初年的朝臣們都很詫異地四目相顧:李廣在後世的名聲怎麽會那麽差?

被這樣接二連三的帽子扣在頭上,讓本就好面子的李廣更是羞憤,滿臉胡須炸起,如山一般巍峨的老将軍此時幾乎搖搖欲墜。

劉徹忙命宮人送來錦團,扶李廣安坐:“李将軍莫急,且聽後人如何分說。”

雖然劉徹已經知道李廣在龍城之戰敗了,但也沒有因此就認為李廣不是一個好的将領,相反,劉徹非常清楚李廣骁勇善戰的能力,在仙跡出現之前,李廣便是大漢威懾匈奴的一面活招牌,正因有李廣鎮守邊境的數年,匈奴才不敢南下劫掠。

而且,李廣治軍不嚴,怎會有這種說法?李廣愛兵如子是出了名的!在此時此刻的漢朝,李廣的官聲是非常好的。

故而人人都驚訝。

【七十歲是什麽概念,爺爺今年七十一歲,很多重活都幹不動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背了,有時上個樓梯啊,腿腳也抖,但人家李廣還為漢朝上陣殺敵呢!大家騎過馬沒有?據出土的文物考古,西漢漢初已有了簡易的馬鞍,卻沒有馬镫,将近七十歲的李廣,卻還能在這種情況下撒開缰繩、在高速的馬背上雙手開弓!還得到“殺虜極多”的記載。

這身體素質,爺爺自愧不如啊!

咱們要說的戰役,便是元狩二年,漢匈之間爆發的右北平之戰。

這場戰役開打之前,我們必須來說一說漢武帝對這場戰争所做的前期準備、人員調動。

而這張戰役的兵力設置,也能非常明顯暴露了漢武帝在得到衛霍二位天才将領以後,所轉變的“重西輕東”的軍事戰略:

在右北平之戰中,主力大軍是骠騎将軍霍去病與合騎候5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裏。

另一路是李廣四千騎先至右北平,博望侯張骞率萬騎後至。】

博望侯張骞!

漠北正受匈奴人關押的張骞怔了一下。

他日後……封候了!

堂邑父也激動地望向張骞。

劉徹連忙将輿圖都搬了過來,目光在右北平郡與隴西、北地之間來回掃視,他不太明白未來的自己為什麽要把騎兵分在這兩個地方,而且是如此懸殊的兵力安排!

右北平郡……是不是有什麽特殊之處?

林爺爺接下來果然解答了他的困惑:

【5萬騎與1萬4千騎的差距已經非常明顯,為什麽漢武帝會這樣安排?

因為這場戰役,漢武帝的意圖便是要用李廣與張骞的1萬4千騎鉗制那個地位僅次于匈奴單于的左賢王,當時左賢王在右北平郡囤積了重兵,他的兵力是多少?

四萬騎!

漢武帝是個怎樣的皇帝呢,他是個在軍事上非常敏感、也非常了解手底下文臣武将優缺點的皇帝。他為什麽要這麽做?真是單純因為他對衛霍在軍事上的才能給予優渥待遇嗎?但爺爺卻認為,這恰恰是漢武帝對出擊匈奴的戰略調整!

咱們來看看當時匈奴的兵力分布。

匈奴左賢王囤積重兵在漢朝邊境東線的上谷、右北平郡,這是匈奴實力非常雄厚的一支精兵,僅次匈奴單于。而霍去病也要面對西線的雲中、隴西等地匈奴單于麾下的主力。

匈奴騎兵來去如風,兩邊一旦合兵,漢軍勝利的希望将會變得渺茫。

為此,漢武帝還命衛青、公孫敖率軍進攻東線與西線中間的河西地區,只有拿下河西,切斷、孤立東西兩部匈奴的聯系,再用李廣張骞的一萬四騎拖住左賢王部,霍去病才能如一支最鋒銳的劍打穿匈奴主力!

三個戰場必須相互配合,這場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大決戰,才能夠完成!

妹妹,我記得你之前玩游戲,說團隊中,既要有能在前頭硬抗所有攻擊的坦克,又要有能靈活穿插繞後的刺客,因此漢武帝這一仗也是如此安排的:他要讓漢朝最鋒銳的長劍刺穿西線匈奴王庭,也要用最堅韌不拔的盾阻止東線的匈奴左賢王部來援救!

霍去病是他選中的長劍,衛青鎮守中線,李廣與張骞便是他認定的堅盾。

因此,這一次霍去病率大軍出隴西時,漢軍幾乎所有精銳騎兵的主力都集中于河西戰場,處于東線的李廣、張骞部隊就是一個牽制、吸引匈奴左賢王兵力的誘餌。

他們要做的本來就不是贏,而是要為霍去病以及衛青、公孫敖的漢軍主力争取時間!

他們要做的,就是拖住左賢王,哪怕一天,哪怕兩天,哪怕一萬四千騎全軍覆沒。

這樣的戰術安排,李廣身為半生戎馬的老将,會不知道、不清楚嗎?

他知道的,他與張骞都知道。

為了大漢之安寧,生死又何懼呢?

這樣的戰術安排己有了咱們後世游擊戰的影子,可以說很具備戰術眼光,但比較可惜的是,公孫敖在河西沒能進攻到位,沒有真的拿下河西,導致很大比例的匈奴逃竄到了霍去病的主戰場,讓霍去病承擔了非常大的戰損比例。

而右北平這頭也出了差錯,張骞不是行伍出身,打仗不是他的強項,本應該熟悉地形的他居然迷路了!導致他出戰以後一直裹足不前、瞻前顧後,行軍速度很慢,很快就和李廣失去聯絡,沒能按計劃抵達戰場與李廣一同阻擊匈奴。

也是因為這一戰,張骞因延誤軍機,之前出使西域有功而得封的博望侯被漢武帝撸掉了,變成了庶民。】

漠北,堂邑父本來正高興激動地攥住張骞的手,聽到這句話頓時僵住了。

張骞也呆呆地低下了頭。

他封侯了……然後他又變成庶民了……

嘤,他一生真的好坎坷啊!

【匈奴也不傻,發現李廣就那麽點人,立刻率軍切斷了李廣部後路,形成了包圍圈,準備吃掉這支漢軍。就這樣,在這一場戰役中,李廣的四千騎就被十倍于已的左賢王軍圍困住了。

在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之下,李廣軍被匈奴包圍了一重一重又一重,有士卒感到恐懼,李廣直接派兒子李敢率幾騎沖入匈奴包圍圈,再殺回大營以振士氣,李廣部果然士氣大振!

為拖住左賢王,李廣與他麾下四千騎漢軍一直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但李廣部與匈奴實在人數懸殊,先拼光了箭、人馬都死傷慘重,但他們到最後卻還能夠維持陣型,沒有馬了,就抽出長刀,向匈奴再次沖鋒!

李廣應該也以為自己要死了吧?

但他沒有懼怕。

《漢書》記載李廣部:

“白刃相接、拼死力戰!”

最終,李廣用四千騎抗了匈奴四萬騎兩天一夜,終于堅持到張骞率援軍到來。

根據《漢書·武帝傳》記載,雖以寡敵多,李廣的四千兵竟然能夠“廣殺匈奴三千餘人,盡亡其軍四千人”!,這可不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吹捧,而是漢朝官方記錄。

我們都知道,一個有關戰争的“蘭徹斯特平方律”:近戰時,戰争一方的實力與本身數量的平方成正比。而此時,匈奴騎兵的數量是李廣的十倍,按照這個規律,匈奴的戰力已經達到李廣軍的百倍了。面對這樣懸殊的戰力,李廣與其部下敗退了嗎?沒有。崩潰了嗎?沒有。一個治軍不嚴的将軍,一個只知自己勇猛不會治軍的将軍,相信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而漢武帝将這樣一個老将放在這個位置上,是因為對他能力不認可,不願意給他重兵嗎?

爺爺個人認為,恰恰相反。

一是張骞與李廣作為九死一生的誘餌,不需要那麽多兵力,而張骞比李廣爵位高,故而張骞領兵數量更多;二是在元朔二年,漢武帝已經為了這一戰提前啓用李廣,命他代替韓安國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廣一到右北平就加強軍備與全郡防務,這個與匈奴周旋了半生的老将,好像只要背靠城池就能籠罩那個什麽……你們年輕人常說的buff。左賢王與李廣交手好幾次,硬是找不到可以下嘴的地方,還常常被李廣反打,以至于“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所以啊,其實只要認真查閱史料,就會發現,漢武帝并沒有想象中那麽不重用李廣,而李廣也不像如今傳言中那麽無能,只不過為了戰勝匈奴,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時代使命。

當然,迷路這事兒就是能力所限,李廣為将的短板所在了,這只怕也是漢武帝後期連坦克也不讓他當、不願意信任他的原因了。

不過漢朝将領除了衛霍,好像大家都迷路過,公孫賀、公孫敖、李廣、連張骞這個地理達人也沒能幸免。

咱們不得不再次感嘆,衛霍真是天才啊!】

好嘛,劉徹這下可明白了先前為什麽仙跡總說漢軍找不到匈奴了。

他不由無奈地扶住了額頭。

這都是什麽事兒啊!

【不過,也正因為那幾年李廣等人死死守住了右北平一面的東線,也成功拖住了匈奴左賢王的騎兵,身處西線的衛霍二人主動出擊匈奴單于的主場再無後顧之憂,他們可以放開手腳、盡情揮灑他們卓越的軍事能力,對匈奴單于發起了全面進攻!

這就是漢武帝極為精明、智慧的“重西輕東”的大戰略!

這樣的戰略可不能用對某個将軍的喜好與成敗來輕忽斷言,一個國家十多年的戰争,這些勝利離不開漢武帝高明的戰略定位,也離不開諸多将領在背後付出生命的努力,我們不能否認衛霍的閃耀與天幸,卻也不能無視他們背後默默守衛國家邊疆的李廣、韓安國等東線将領。

那麽,為何歷史上總說李廣無功?

因為漢武帝調整了對付匈奴的大戰略,卻沒有調整“計首受功”的封爵制度,這樣簡單粗暴的傳統記功制度是無法衡量韓安國與李廣等人在守邊上付出的功績的。】

漢武朝。

劉徹微微蹙眉:以首級計軍功無法衡量守邊将領的功績?那該如何計軍功呢?

但李廣這成天迷路也不是個事兒啊!

還有張骞,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啊!

劉徹心底腹诽:李廣封不了侯可怨不得他!

【另外,《漢書》還記載(并不是《史記》中的記錄),李廣治軍頗得其道,尤其重視“斥候”等特種兵的培養,千年之前,李廣就已經明白了信息在戰争中的重要性啊!他真的有勇無謀嗎?還有人說李廣明明知道匈奴人多,為什麽不提前躲避匈奴騎兵?非往裏頭沖!還不就是想搶功勞封侯?就不能等等張骞?先不說能不能躲得開,若李廣真的率軍繞過匈奴主力,避而不戰,或是因為等待張骞不小心放任左賢王率騎兵阻撓西線戰場,毀了漢武帝辛辛苦苦布置的戰術,漢武帝一定會第一個扒了他的皮!

大家現在明白了嗎,“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其實根本就不在于李廣打的那幾次敗仗上,那幾場硬抗匈奴主力的戰鬥,或許漢武帝也沒想過他能贏,從這一角度來看,東線的這些将領,他們其實是整個國家對外軍事大戰略調整中的犧牲品,也是必須犧牲的部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啊!

仙跡的中肯之言,叫李廣不由老淚縱橫,他以袖遮面,不願叫人見到他的面目。

【漢匈戰争從元光六年( 前129年) 秋至元狩四年( 前119年)整整十年。這十年裏,衛霍二人格外争氣,為漢朝取得了無數勝利,将匈奴打穿遠遁。因此,在這十年間,漢武帝大行爵賞,先後封侯者數以百計,就連李廣的部下,在跟随衛霍出征後,都有不少人撈到了侯爵。

衛霍以壓倒性的實力襯托得其他将領都黯淡無光,也不僅僅是李廣了。

而李廣在這十年間又如何呢?老實說,李廣是個長處很明顯,短處也很明顯的将軍,除了一些小戰,他五次出戰,兩次當坦克敵衆我寡未能勝利,兩次迷路未遇匈奴寸功未立(其中有一次要帶兵翻越大漠,确實比較難),最後一次更是導致了他的死亡。

這讓迷信的漢武帝認為他“數奇”——“數奇”就是點背、倒黴,命數不好的意思。

這對一個老将是致命的打擊,可哪怕漢武帝不再讓他當前鋒,不許他領兵去西線主戰場,李廣還是每每請戰,哪怕只有幾千騎,哪怕只是打打下手、當誘餌、當疑兵、當斷後的敢死隊,他也想要出征,他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窩囊地死在家裏。

更何況,他心中還奢望着封侯,封侯!

可惜因為漢武帝和整個朝廷戰略的改變,李廣能率領的兵越來越少,原本他手裏的兵很多都被抽調出去了。

可是這樣下去,李廣守邊再厲害都是不可能封侯的,所以他最後才會無比固執地跟漢武帝請求随衛青他們出征。

有人說,哎呦,李廣啊李廣,你怎麽不服老,非要跟着衛青他們出征?你那麽老了,又缺乏主動迎戰匈奴的經驗,不熟悉草原深處的地形總是迷路,就該告老還鄉啊?為什麽一直執着于封侯呢?有時候,我們不能以現代人思維去評價古人。古人是極為重視“志”的,李廣為國拼殺數十年,他是那種性格剛毅過于執着的人,他的部下很多都封侯了,就他沒有,這對他而言,是“辱”。

士可殺不可辱,李廣最後的悲劇也就不難理解了。】

【智慧女孩不禿頭:為啥後世說李廣治軍不嚴,其實是司馬光這家夥在《資治通鑒》裏寫的,當時司馬光要推崇程不識的嚴法治軍,因此拿李廣“寬仁治軍”來當對照組,其實可信度很一般。李廣在漢朝軍中的聲望是真的不低,哪怕後期沒有什麽勝仗記錄,但依舊很多士卒追随。

司馬光卻說李廣帶兵随意,士兵無紀律,因此導致李廣大敗。但其實,李廣與士卒同甘共苦、清廉愛兵的正史記載很多,“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出征在外,士兵沒有喝水,李廣不會靠近水源,士兵沒有吃飽,李廣也不會先吃飯。李廣的士兵皆感恩戴德願為其赴死。

不僅如此,李廣打仗喜歡拼殺在前、沖鋒陷陣,從不躲在中軍大帳,這就是個有錢一起賺,有事帶頭扛的将領,要是我的狗領導能有李廣這種覺悟,我就謝天謝地了好吧。

而且從很多李廣參與的敗仗來看,寬仁治軍從來不是李廣失利的主要原因,因為李廣的敗仗從沒有潰逃的,大多都和他同生共死,他的兵殺敵也非常勇猛、從不畏死,李廣吃敗仗主要是他個人在野戰指揮、行軍路線上存在明顯短板,他明顯比較擅長背靠城池的對戰嘛!

而且吧,李廣這個人又不是沒有別的缺點,他還殺過俘虜,惡意報複過不尊重他的霸亭縣尉,所以沒必要特意用“治軍不嚴”這個理由來攻讦他,有點牽強。

其實,很多史學家猜測,李廣曾被《漢史》記載“廣殺虜三千級”,按照漢朝軍功,殺敵千級以上就可封候,但他卻沒有封候,為什麽?有學者根據當時戰後計功的殘留史料猜測,李廣很可能将大部分軍功分給那些犧牲的部下了,而非個人獨占,這樣犧牲士卒的遺屬可以得到更多的撫恤金,孤兒寡母才能活下去,這也很有可能是他在漢武帝時期聲望很高的原因,更是得到無數人同情的原因。

他在其他方面的品德啊能力啊遠遠不如衛青霍去病,很不咋地,但他對自己的兵确實好。

因此他又錯過了一次封候的機會。

另外,俺們豬豬懷疑的沒錯,他确實有點“數奇”,倒黴得很,有時候豬豬也沒有那麽偏心,總讓白發蒼蒼的老頭子當坦克虧不虧心啊?豬豬也有讓他正經出戰的時候,但每回他出征除了迷路的時候都能非常精準遇見匈奴主力,而且每次遇到的匈奴騎兵數量都比他多好幾倍,真慘啊!】

真慘……真慘……真慘……

李廣:“……”

此時的李廣莫名與被匈奴俘虜在漠北吃西北風的張骞有了點共鳴。

這就是日後陛下在那右北平之戰中将他們倆個倒黴蛋分在一起對抗左賢王的原因嗎?

不成,不成,明日就去請巫師看風水!

【智慧女孩不禿頭:還有李廣最後自殺那事兒啊,有一半得怪劉豬豬自作主張!李廣聽說衛青又要帶兵出征,他便豁出老臉進宮求劉徹讓他随軍出征,劉徹耐不住李廣再三哀求便答應了,結果豬豬扭頭又偷偷囑咐衛青,那個啥,将軍老了,而且有點黴運在身上,不要讓他當前鋒,多多照顧照顧他,和之前那樣讓他打打雜溜溜馬就好了。】

李廣猛地擡頭,眼神格外幽怨,好似那被見異思遷的渣男抛棄的原配,劉徹汗流浃背,連忙轉過頭假裝在和其他臣子說話。

無他,因為在這個時空,衛青才剛剛被挖掘,稚嫩如春日剛剛抽發的柳枝,漢朝對匈奴所有的戰事,都是李廣領銜,是當之無愧被捧在手心裏的老寶。

因此,衆人得知日後李廣需哀求才得出戰,還不得重用,的确令人唏噓。

【智慧女孩不禿頭:豬豬也是好意啦,雖然的确是不太相信李廣野戰戰力,但他也怕以李廣沖殺在前的風格讓爺爺那輩留給他的老将軍就這麽死在戰場上,他想保全老将軍罷了。可是他沒想過,為啥李廣非要出征呢?因為這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最後一戰了。一個與匈奴打了四十七年、七十多次戰役的老将,可能對自己也有點預感吧!他想讓自己最後落幕得體面一點。哪怕終不能封候,他也想沖殺在前,就像當年馳騁在刀光劍雨中,三箭齊發射殺匈奴射雕者一般!

可惜,衛青一向是個聽陛下話的乖寶,他謹記漢武帝的囑托,不準許李廣為前鋒的請求,兩人大吵了一架,李廣終究還是為後翼繞路從東路包圍匈奴,但他迷路的老毛病又犯了,還沒遇到匈奴,就聽到衛青殺匈奴單于、重傷匈奴右賢王的捷報,戰事就這樣結束了……李廣更郁悶了,他只能帶兵無功而返,但回來路上他又迷路了!真是要命啊!因此他歸隊也晚了。

沒能配合主力部隊形成合圍參與決戰本就有錯、歸軍還姍姍來遲,更是大忌!如果這一仗的元帥不是衛青,可能就因李廣失期而大敗了!

衛青當然也生氣啊,質問他去了哪裏,李廣可能覺得丢臉不願多解釋,而且他誤以為衛青是故意不給他立功的機會,讓他繞遠路。其實衛青只是在執行劉豬豬的命令。衛青因李廣避而不談,便命令監軍官吏審問他,被刀筆小吏審問,李廣更覺得屈辱、憤懑。

李廣當然也知道自己老了,也漸漸不得漢武帝信任了,這是最後的機會,是生命中最後一戰,可卻還是窩囊地結束了,人生已無望,又何須茍活?于是他憤而自刎。】

【幼兒園扛把子:衛青心裏一定在os:“我贏得太快,怪我喽?”】

漢武帝朝,李廣呆愣住了,劉徹也沒想到李廣竟然是如此落幕的,一時也默默無語。

漢文帝年間,劉恒看向還年輕的李廣,長嘆一聲:“你啊,之前便有人對朕說你性子過剛易折、太過自傲,朕還不相信,如今……何至于此呢?”

漢朝是可以用金錢贖罪的,以李廣為大漢征戰一輩子的忠心,就算回去要被漢武帝問罪,也可以用錢贖罪,不會死的。可他偏偏選擇了最激烈的方式來終結自己的一生。

年輕的李廣沉默了片刻,重重地搖搖頭:“陛下,後人知我,此等境地下,我絕不願窩囊茍活了……但後人說我野戰無能、品德有虧,想必我定有不足,陛下,我會嚴以律己,朝兢夕惕!”

林菱将網友的留言念給爺爺聽,爺爺聽了也贊同地說:“你看,這位朋友說得多好啊!歷史學得很棒啊!”

【我很認同這個禿頭網友的話。李廣肯定不是完人,他殺俘,他還氣性大、性子倔,但我們也應該盡量客觀地評價他,為什麽呢?因為我們在推崇衛霍的時候,完全不必用李廣來做對照,衛霍之所以為衛霍,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如天上之日月,已經足夠閃耀。

李廣的軍事能力肯定比不上衛霍,這是一定的,但一個歷經三朝、用一生都在為大漢征戰的老将,即便他無法戰無不勝,即便他憤而自刎,或許也應該給他一些掌聲。

還有一句話也很好,一個人強大,不是看他勝利了多少次,而是看他經歷了多少次失敗,仍能一遍遍站起來。但很可惜,李廣卻最終還是成了個項羽式的人物,他沒能過了自己那一關。】

憤而自刎。李廣難封。

他至死還是沒能封候啊,武帝朝的李廣慘淡一笑。

但仙跡最後的那句話還是讓他如死灰般的心重新顫抖了一下,是啊,身為武将就該如此,無論失敗多少次,都要重新站起來,無論被敵人打倒多少次,只要血沒流幹,就要重新發起沖鋒!

老邁之軀,也應當能萬死不辭。

仙跡所言的那個他,他也感同身受,若是真的處在當時的境地,他的确無顏茍活。

那老夫子說,歷史上有很多人同情他,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他,只因他做得不夠好。

那或許這一次……

他希望自己能體面地死在敵人的手中,而非自己的劍。

“陛下,老臣懇請戍邊。”李廣摘下士冠,露出了花白的發髻,深深拜了下去,“臣願以殘軀為大漢死守山河!”

他不适合長安,他想念長城吹來的風了。

的确,李廣戍守邊郡是把好手,在文景兩朝,他當過過上谷、隴西、北地、上郡等八郡太守。每到一處,他對抗來犯之敵從不失手,力保邊境漢民之安寧,也因此得了匈奴人一聲“飛将軍”的尊敬。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念及此,劉徹默然片刻,輕輕颔首:“準,遷李廣為右北平郡太守。将軍……仙跡所言乃天機,如今既然知曉日後便已不同,望将軍……保重身體。”

李廣含淚重重叩頭,再一拜,起身離去了。

離開時,他還沒忘仙跡只言片語提及的孫兒李陵,下決心要将這個日後可能會犯死罪的孫兒一并帶去邊境,從此遠離長安。

他想問清楚,但此時,三輪車也從盤環山路走了出來,轉入了一條更平坦寬闊的道路,路邊還有根筆直渾圓的杆子,杆子頂部銜接這一塊藍色牌子,上頭刻着大字:“竹溪鎮歡迎您。”

林菱便對直播間的觀衆說道:

【到鎮上啦,村裏比較偏遠,沒有驿站,都得到鎮上來取快遞。】

歷朝歷代之君臣本都跟着在議論李廣,忽而聽見這一句,便又都起了興致:

“後人之驿站不知是何模樣?”

“快遞又是何物?”

“想來是朝廷的緊急公文,日行三百裏的‘馬上飛遞’吧?”

“可林姑娘和林老夫子又非朝廷命官,怎能随意使用驿傳?”

還沒讨論盡興,又被小鎮上來往如織的人流車流,還有滿街鱗次栉比的店鋪而吸引了。

那是什麽?

張居正眼尖,看見了路邊一個紅漆建築。

“中國石油?”

作者有話要說:

李廣與司馬遷相關資料參考:

1.安子毓《“李廣難封”背後的漢廷對匈奴的戰略》

2.楊智《“數奇”與“天幸”的背後——“司馬遷右李廣而左衛、霍”解讀》

3.邱永志《西漢時期武功爵制極其類國債功能》

4.陳品“《歷史的曠野上,站立着一個偉大靈魂——讀司馬遷的記憶之野》

5.周倩倩《兩漢大将軍研究》

6.張亦鳴,李家妍:《史記、漢書記載的西漢元狩年間右北平之戰考證》

考慮到很多寶子們想看日常,所以講完李廣我修改調整了一下存稿,把衛霍那些精彩的故事放在後面再繼續說。下面會穿插幾章日常。

這一章,其實寫的挺難的,因為我有很多想寫的,豬豬陛下的軍事思想其實蠻先進的,但又擔心會占太多篇幅。

但這的确是我查閱了很多資料以後得出來的一種結論——李廣很不完美,但其實并不廢。

我個人覺得我之前也把古代的戰争想得太簡單了,沒有把一場一場戰争串起來去看整個戰略部署,但因為查李廣的資料,給我打開了新的學歷史的角度。

單單看某一場戰役,李廣一直輸,衛霍一直贏,我們一般都會覺得李廣好廢。但放眼整個漢武帝對匈奴征戰的十年,去分析漢武帝每一次戰役的安排部署,我們就會發現,漢武帝這個人真的從來不打無準備的仗,而且非常會用人,他用李廣也不是可憐李廣更不是被他求的沒辦法才給他機會的。

不要低估每一個皇帝。

寫這些只是分享我看到的一些不同的歷史視角,并沒有推崇誰又貶低誰哈,後面不會再多談李廣了~

麽麽噠!

同類推薦

超時空進化

超時空進化

波瀾浩瀚的星空世界,恐怖覺醒,吞噬萬物,無數種族陷入末日之中;一封來自未來的信件,楚風踏入救世之路,跨越無數戰場,屹立世界之巅,逆轉一次次末日災難,執掌無限時空,征戰千萬位面,超越極限進化,成無上之主!
小說關鍵詞:超時空進化無彈窗,超時空進化,超時空進化最新章節閱讀

古龍世界裏的吃瓜劍客

古龍世界裏的吃瓜劍客

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
那些主角不需要幫助。
好不容易穿越一次,除了一些意難平,剩下的就是經歷一些名場面,吃瓜看戲吐吐槽。
當然還有……
名劍,美酒,絕世佳人!

紅警之超時空兵團

紅警之超時空兵團

一座紅警基地車;一座超時空傳送儀;一個雄心勃勃的指揮官。
歷經地球百年風雲,紅警兵團的征程走過一戰、主宰二戰……彪悍的征程揚帆起航。
————
本書是華麗繼《紅色警戒之民國》、《紅警之索馬裏》、《紅警之從廢土開始》三本之後,紅警基地流小說的第四本,全新的設定,不一樣的精彩。
新書求收藏和推薦票!

我不是精靈王

我不是精靈王

開局一把西瓜刀,裝備全靠爆!這不是游戲,這是真實世界,童樂只是想回到自己的世界而已,卻被精靈族冠以精靈王的稱號。
龍族也來湊熱鬧,說他有龍族血統,廢話,人家是地道的龍的傳人!
說老子是精靈王,絕對是嫉妒老子長得漂亮!
這個精靈有點萌,先養着吧!這個狐女有點妖,看我收了你!這個美女有點兇……老婆大人,我錯了![

消防英雄

消防英雄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年度十大影響力IP作品!
本書影視版權、動畫版權已出售。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了裏氏7.8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發生了自建國以來最大的地震,8.12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爆炸,8.30美國休斯頓發生了五百年一遇的洪水,12.7美國加州發生了巨大火災……不管是地震或是火災或是洪水,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都能看到一群逆向而行的特殊人群。
他們用自己堅實的臂膀彼此支撐,逆向而行于天災對抗。他們年紀輕輕卻要擔負拯救世界的重負。他們不是超級英雄,卻為了同一個信念,成了真正生活裏的英雄!小說關鍵詞:消防英雄無彈窗,消防英雄,消防英雄最新章節閱讀

Destiny惡魔之翼

Destiny惡魔之翼

因為一個外星女警察的失誤,本來就壽命不長的他結束了在這個世界的生命。
作為補救,他被送到了另一個世界延續他的生命。
但是由于那個女警察的另一個失誤,另一個宇宙掀起了一場狂風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