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驢車戰神3
第61章 驢車戰神3
◎強宋餘威在,官家氣已衰◎
【“将從中禦”是什麽意思?】
宋朝因趙匡胤氣急而混亂不堪,其他王朝卻都在與自家武将細細品味這句話,于是愈發神色古怪、難以置信。
漢武帝,建章宮偏殿鋪滿了柔軟厚實的覃席,劉徹靠在四足憑幾上,正心不在焉地拿着個鈴铛布老虎在小奶霍面前晃悠,企圖引導他擡頭伸手來夠,他心思在仙跡上頭,砸吧砸吧嘴道:“那宋太宗經此一敗,不敢再禦駕親征,但卻又不願将統帥之權交托給武将,是打算遠在京城指揮戰役?可這一來一回豈不延誤軍機?”
那宋太宗又沒有後人那可以千裏傳音的“手機”,又怎能做到“将從中禦”?先前林老夫子說宋朝驿道四通八達,難不成那宋太宗自有神通?
“臣…臣也不知……”衛青也想不明白,他身上羽林衛銀白的甲胄未除,剛剛從上林苑演武完畢才進宮來,滿頭大汗,臉上還挂着塵泥,但劉徹卻沒有半分不愉,笑着令他先去沐浴更衣。
衛青告退,劉徹知道林老夫子只怕要講幾次宋朝大戰,而且那遼聽起來也有些像匈奴,正好大漢的将領可以“以未來而鑒”,于是劉徹不僅僅把衛青叫來、連還是奶娃的霍去病都被他叫來耳濡目染。
本想把公孫敖也叫來,但想到他是個憨貨,仙跡先前還說他日後打了不少敗仗,不是如衛青一般的将帥之才,便又歇了心思,但劉徹掰着手指算了算,他也沒什麽其他的大将了,只能捏着鼻子去給公孫敖傳诏令。順便把先帝留下的舊臣公孫賀、李沮都叫了來,再想了想,又把李廣的從弟李蔡也叫來了。
李蔡雖名聲不顯,但也是跟随過文景二弟的元老,而且他與李廣不同,他身上有個漢武帝特別看重的特質——他命好。漢景帝時期李蔡便為太守,仕途便順風順水,等劉徹繼位,又一路升任代國丞相,是個事事周全,文武皆通的老臣。
叫來了這些人,劉徹還是覺得不夠。
于是又把張次公喊來了——他也是爹爹留給他的将軍。
張次公也是個奇人,年少的時候,他經常與河內人義縱一起打家劫舍,義縱之姐義姁,是王太後身邊的女醫官,後來因王太後引薦,義縱入朝為官,張次公也跟着做了郎官,由于為人勇敢彪悍,敢深=入敵後,騎射勇猛,得了漢景帝看重,從此便留在軍中了。
再數,好像就沒有了。
劉徹郁卒萬分——雖說仙跡總說他得了一對千年難得一遇的雙子星,但除了衛霍他手中竟然再也沒有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将領。全都是爹爹和阿爺留下來的老人了,唉!
總歸還是要多養兵、多練兵啊!劉徹彎腰抱住了小奶霍,恨不得他明日就長到十八歲能帶兵出征,但後來又想到他壽數只有二十四歲,劉徹又忍不住鼻頭一酸。
這一次,他一定不叫霍去病早早魂歸九天。
不說百歲,他的冠軍侯活過八十總不過分了吧?
并且暗暗下定決心,他要再多養幾個大将出來,不能這一輩子的苦頭都叫他的衛青和霍去病吃了。
後人好像辦了不少專門養兵的學官……劉徹若有所思,林娘子先前說空軍還有學校,這天上飛的兵有學校,那他的騎兵也該有……又聯想到後世為學校取名的方式。
他也要組建一個長安騎兵大學!
與劉徹一般壓根不相信或不敢相信居然真有人會使用“将從中禦”這樣的方式打仗的皇帝、武将比比皆是,如此離譜,朝堂上君臣必然反對聲浪疊起,便是那宋太宗一意孤行,都已打了數次敗仗了,想必日後也要改了吧?
林爺爺又喝了一口水,緩緩繼續說道。
【我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不可怕,但一定要學會複盤與反思,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但是對于趙光義而言,反思複盤,可能就不是一件好事,他不要總是思考,反而能贏。
他斷定高粱河戰敗是因他大哥趙匡胤對邊關武将實行“專而不疑”的政策,把這些武将的心都養大了,而且經過高粱河驢車逃命以後,他也不大想親征了,于是他就琢磨,怎麽能讓自己呆在安全的汴京,又能控制邊關征戰沙場的武将。
于是他決定每一次發動戰争之前,都先在京中閉門造車,制定好戰術和每一次打仗使用的“陣圖”,然後再派監軍送往前線,并讓監軍督查前線拼殺的主将嚴格貫徹落實。
這不就好了?在趙光義眼裏,打仗竟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情,那些武将也不過是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家夥,根本不懂他高屋建瓴的戰略思想,甚至還對大臣們抱怨:“朕每出兵攻伐,意頗精密,降兵之人叮咛谕之,不聽者多至敗事。”
他甚至把宋軍打敗仗的原因,歸咎于武将沒有嚴格執行他提前制定好的陣圖,經常不聽他的遙控指揮。
事實的确是這樣嗎?千裏遙控真的可行嗎?】
宋朝,幾乎所有武将都變了臉色。
他們用一種詫異到有些呆滞的目光注視着還趴在地上的趙光義,不敢想象晉王腦中究竟有多少漿糊,才能生出這樣離了個大譜的想法來。
【我們從千百年無數次歷史慘痛教訓都可以反駁趙光義,比如曾被老大哥調派來華當顧問的裏德,他指揮生搬硬套蘇維埃的作戰方針,在陣圖上勾勾畫畫,死的卻是咱們前線用血肉扛飛機大炮的戰士,當年湘江慘狀,也是因他的紙上談兵,導致34師全軍覆沒,連番號都消失;還有老蔣也是,他時常不顧及下級軍官的意見,用電話隔空暗示提前發起進攻;淮海一戰時,杜聿明為了躲避他神出鬼沒、層出不窮的遙控指揮,長期保持無線電靜默。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能通過派飛機空投親筆信進行指揮。
好好的飛機還有這作用呢!杜聿明當初收到從天而降的微操命令時,恐怕也是一臉空白不知道怎麽辦吧?
但好歹這兩位身處的年代已經有了電報、電話甚至是飛機,通訊與傳達軍情的速度已經能夠彌補這種微操最致命的時間差,但就算如此,不論是虢軍還是我們,都是損失慘重、一敗塗地啊!
所以古人總有一句老話,叫做:“将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将領在外領兵作戰時,可以根據瞬息變化的戰場來靈活變通,不必完全遵守遠在京城的皇帝命令,這恐怕是因為自古以來,不少皇帝們都跟趙光義似的愛遠程指揮的原因吧?
那麽,沒有電話,只能靠驿馬傳遞軍情信息的宋太宗時期指揮的戰鬥最終是怎樣的結果呢?我們可以來看一場高粱河之後幾次遼國發動的複仇之戰——遼國可不是軟柿子,你想捏就捏,趙光義北伐之舉激怒了遼人,他們立刻準備發兵報複宋朝。】
被氣得無法起身,但總算清醒過來的趙匡胤命人将長榻擡到了大殿上,他要倔強地聽下去,他要看看他的好弟弟接下來還能做什麽好事!而他剛剛到殿上,還沒來得及理會衆臣的哭訴與關心,就聽到遼人要興兵報複,只得長嘆一口氣:
“這便是朕為何要先安定南方諸國,盡量不與遼人開戰的原因!趙光義啊趙光義,你那脖子上的人頭,難不成塞得盡都是稻草不成?一國之兵戈,豈能意氣用事!可恨!朕聽聞大宋後事痛徹心扉,尚且不敢閉眼,你倒睡得香甜,給朕燒一壺滾水潑醒他!”
滾水?
一般不都是用涼水的嗎!
大哥這是要殺人!趙光義驚恐萬分,連忙嘤嘤轉醒。
趙匡胤冷眼瞧他動彈了,也懶得多去拆穿,因為林老夫子已經繼續往下講了:
【公元979年,遼人發動滿城之戰。為了報複宋太宗,遼景宗耶律賢以韓匡嗣為都統、統領遼國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遼國大将進攻河北鎮州。
幸好趙光義這時候腦子靈光了,他想到自己這一番操作,以遼人睚眦必報的性子必然會報複,于是他早早就選派河南節度使崔彥進、定武軍節度使孟玄喆、雲州觀察使劉廷翰、殿前都虞候崔翰四個将領率軍分別駐守關南、鎮州、定州等地,布下防線積極應對遼人很可能會到來的大軍南侵。
到這裏,趙光義的安排都算妥當。】
聽到此處,趙匡胤狐疑地看了眼被趙廷美打得鼻青臉腫的趙光義,因面部過于青腫,趙匡胤甚至無法分辨他此時此刻是何神情,但身為大宋的開國皇帝,他心中竟然也不由升起了一絲希望,希望自己這個弟弟這一次能做出些好事來。
唐貞觀年間,沉浸在“朕怎麽可能會廢承乾”的李世民也漸漸走出了牛角尖,仙跡說起了他最感興趣的軍事,于是好生安慰過垂淚不已的長孫皇後,答應尋機向仙跡詢問承乾被廢之事,絕不重蹈覆轍,這便緊急召集各武将進宮,一同分析這唐之後的宋朝戰事。
畢竟宋是唐末之後的朝代,若是此番大唐得仙跡提前預警,日後能避過安史之亂,這所謂的遼人,恐怕便是大唐日後的對手了,提前聽一聽這遼人與宋人的戰事,對大唐倒是件好事。
偏殿中,巨大的輿圖鋪陳而開,貞觀年間厲害的文臣武将實在太多,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房玄齡、魏征、尉遲恭、李靖、蕭瑀、劉弘基等等等等,數不勝數,将整個偏殿都擠得滿滿當當,若是漢武帝時空努力掰手指都只能掰出那麽幾個老頭的劉徹得見,只怕會羨慕嫉妒得很。
李世民學着後人地圖,制作了不同顏色的小旗子,白旗代表遼軍,朱赤代表宋軍,遼人由北向南,大軍在鎮州以北,宋軍積極防禦,分別在關南、定州、鎮州等地駐紮。
“如今看來倒應對得當,畢竟幾座大城堅固難催,遼人騎兵再盛,攻城也不是易事。”又擅攻又擅守幾乎沒有短板的大将李靖淡淡發言,“不過若是臣,臣不會只是固守不出,兵貴神速,機不可失,遼軍長途跋涉而來,還未抵達鎮州,若我們率軍乘江水猛漲出師……”李靖還沒說完,就見李世民似笑非笑看着他。
李靖這才想起來:如何那是宋軍,而不是他麾下精銳唐軍,他說的這個戰術必然需要精兵強幹之師才能應對,那宋軍幽州都能敗,還提什麽出城伏擊?能把城池守好已是天幸了。
于是默默閉上了嘴。
【但是……趙光義雖然排兵布陣了,卻不放心那些“害得他在高粱河之戰慘敗的武将”,擔心宋軍剛剛經歷過高粱河慘敗,軍心動搖,前線的武将也不夠安分,不夠忠心服從他,于是他決定在四個前線武将中間搞一搞離間計。
我們常說啊,團結是力量,沒有人希望自己的部将相互傾軋、黨争不斷,何況是前線作戰的将領,當然希望他們能夠相互幫襯、臨危不懼;但趙光義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他将四人中職務最低的劉廷翰提拔為三軍統帥,并将自己精心繪制用于抵抗遼軍的陣圖交給了劉廷翰,讓劉廷翰嚴格約束前線諸将按照陣圖作戰,不得自行更改。】
趙匡胤及群臣:“……”
劉徹及各武将:“……”
李世民及群臣:“……”
而明清兩朝的皇帝與武将都格外淡定。宋太宗這些神奇的領兵統戰的方式,他們早就在史書中見識過了!
明洪武年間,朱棣頗有些咬牙切齒地嘆氣:“皇帝裏頭多有不善戰的,但若能識人納谏,也不會如此!宋太宗如此胡亂指揮,宋軍怎能贏戰?若非有良将在軍,早就連汴梁都守不住了,怨不得日後再不敢試遼人兵鋒,只求偏安一隅。”
朱元璋卻呵呵一笑,搖搖頭:“宋太宗雖愚蠢,但好歹沒有不戰而降,也沒有打勝了仗反倒賠款求和,更沒有向金人稱臣,已算是大宋僅次宋太祖的上乘之君了!”
朱棣:“……”他竟無言以對。
清朝,康熙也看不起宋太宗。
當初收複苔灣、平定三藩,他用得漢人将領多了去了,将在外,他從沒有疑心的,旁人都派說客、用間策反敵方将領,頭一回見離間自己的将領的,真不知說他什麽好。
“這一點靈光,全用在勾心鬥角上了。”康熙也搖搖頭。
【離間諸将讓他們相互牽制這就算了。大夥兒可知道趙光義給這四位将領畫的陣圖是怎麽樣的嗎?有沒有對宋史較為精通的網友知道,可以和爺爺一塊兒交流。】
明永樂年間,都快聽不下去的永樂帝忍不住發言了:
【Happy Forever Big King:呵呵,宋太祖命四将諸軍擺成八個陣營,分前中後三排大軍,每陣營相距百步,真是天才啊他。】
秦朝,嬴政今日将告病在家的王翦老将軍、蒙毅等人都叫入宮一起聽仙跡将軍事,看到呵皮大王描述的陣圖後,連時代比宋朝要早一千年的王翦都看不懂了。
他皺眉思索着望向蒙毅,有點難以理解:“對面不是騎兵嗎?那可是和匈奴一樣的騎兵啊。”
蒙毅雖留守鹹陽的時間較多,但也是将門世家出身的武将,也難以理解:“這麽擺陣,不會被那遼人騎兵沖散,逐個擊破嗎?”
【呵皮大王歷史知識很紮實啊!确實是這樣的一副陣圖,當時啊,這四個大将裏面有個副将叫趙延進,他是趙光義的連襟,他倒是有點軍事眼光,看出不對來了。這麽擺陣,兵力太過分散,真與遼軍打起來,各部沒法及時救援,遲早要被遼軍分別包圍吃掉的,他焦急萬分,連忙找到統帥劉延翰建議他立即變陣!】
唐貞觀年間,李世民也連連點頭:“這宋軍裏還是有明白人的,如今還未開戰,變陣也還來得及。”
【但是趙光義為什麽要提拔劉延翰呢?因為他是小兵出身,沒有像其他諸将一般的身家背景,他能做到統帥的位置,不是他領兵打仗有多厲害、立下多大的功勞,而是因為有趙光義的聖命,違抗聖旨變陣,事後即便打贏了這場仗,只怕論功行賞也輪不着他,反倒可能會被問罪。所以他敢違抗趙光義的旨意嗎?
他不敢。
所以他回絕了趙延進的提議。】
“好……真是太好了……”趙匡胤已經不是咬牙切齒了,他此時已經滿臉都紮滿了讓他不能暈厥的針,太醫們甚至在殿外架起了爐子,熬好了提神醒腦的參湯準備随時伺候管家服用。
漢武帝時空,連劉徹手中這幾張沒什麽名氣的R卡老将都看出來了,紛紛搖頭道:“若不變陣,此戰必敗!”
劉徹也慶幸道:“幸好朕從不愛畫陣圖。”
【但趙延進還是一個有良心的将領,雖然被劉廷翰否決,但他還是沒有放棄,找到其他三位大将據理力争,甚至說若是日後官家怪罪,他願一力承當。】
趙匡胤眼中頓時迸發出希望來——那劉廷翰這總該答應了吧?那趙延進他認得,他當然知曉!這人是後周太子太師趙晖之子,如今被趙匡胤放在河中府當官,在宋朝建立之前也是一員猛将。他不僅戰功赫赫,又與晉王有姻親關系,有他擔當罪責,想必趙光義也不敢殺他,那劉廷翰總該放心了吧?
【劉廷翰還是不同意。】
趙匡胤頓時大罵:“好一個無能庸才!”
【幸好,這一戰的監軍李繼隆選擇和孤立無援的趙延進站在了一起,表示若是官家怪罪,他也願意承擔責任。李繼隆是趙光義的大舅哥,他的妹妹是趙光義的皇後,這樣的身份終于讓劉廷翰下定決心了,其他三個大将也沒有後顧之憂,于是宋軍将八陣便為二陣,前後呼應能援,又有城池倚靠,士氣大振。
崔翰又派人以詐降計诓騙韓匡嗣,使其放松警惕,然後發動突襲,得以勢如破竹大破遼軍,追擊至遂城,共斬殺上萬人,俘獲戰馬一千餘匹、老幼三萬口,另繳獲衆多牛羊、铠甲、車帳。】
趙匡胤大松了一口氣:“好好好,我大宋将士好樣的!”
【這場戰役若沒有趙延進、李繼隆==,靠宋太宗提拔起來的那幾個猶猶豫豫的大将,能打贏遼人嗎?想必是不能的。但這場戰役贏了就算結束了嗎?不,遼人為了一雪前恥又挑起雁門之戰,這一戰,兩位主将都是大家熟悉的人,大家知道是誰嗎?】
【Happy Forever Big King:宋太宗時期的雁門之戰,主将是潘美,偏師副将是楊業!潘美率領主将在雁門關吸引遼人的兵力,楊業則率領偏師繞後從西陉準備突襲遼軍,不僅兩位大将戰術得當,麾下将士也奮勇,雁門關之戰宋軍大捷!】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有點不高興了,呵斥朱棣道:“你日後當了皇帝怎的性子都還不改改?如此張狂!人盡皆知的楊家将,偏偏就好像只有你個龜兒知道似的。”
朱棣莫名其妙挨了一頓呲:“爹你罵我幹嘛?”
朱元璋也不知道為什麽自己控制不住火氣,或許是因為不敢回頭看向自己的長子朱标吧,又或許是他為自己對朱棣的軍事才能而萌生出的一些欣賞感到愧疚,為了掩飾這份愧疚,便成了個炸毛的刺猬。
咱老朱的心如今就像是油鍋煎的似的,七上八下。
【這兩位赫赫威名的大将再一次擊敗了遼軍!而且楊業非常勇猛,于萬軍之中取上将首級,砍死了大遼驸馬蕭啜裏。此後,遼軍患上恐楊症,見到楊業的旗幟,立即遁逃!
楊家将的威風,直到現在說起來,都令人想流淚啊。】
“好!好!”趙匡胤一把拔掉臉上的針灸,大喜過望,“揚我大宋強軍之威,真乃猛将!”
但高興完了,又有些疑惑,為何提到楊業,卻想流淚?
林爺爺并沒有回答他心中的疑問。
【所以大家看,這時候的宋軍其實并不弱,相反,趙匡胤帶出來的宋軍非常強,即便在趙光義的指揮下,仍然能為大宋取得勝利,但這些勝利與趙光義個人的指揮才能是無關的,而是因為宋初武将自身的經驗與智慧。
很快,趙光義得知宋軍連連大勝,不免也有些自得。他覺得這都是他“将從中禦”功勞,這時恰好遼景宗耶律賢親率十幾萬大軍南下,再次發動第三次複仇的瓦橋關之戰。
這一戰,趙光義直接就沒有設置統帥,宋軍諸将在人數少于遼軍的情況下,還沒有任何決斷權,在前線遇到任何緊急事項、調度都要飛馬請示遠在汴梁的趙光義,聽從他的指揮——這下是徹底微操了起來。
沒錯,兩次大勝讓趙光義又覺得自己行了,他沒有設置統帥指揮全軍,是因為他準備自己當這個總指揮,等他再次決定親率大軍去會會那遼景宗的時候,前線早已屍橫遍野。
戰鬥早就結束了,為了保衛瓦橋關的宋軍将士因得不到及時的指令,被動迎戰,與遼人殊死一戰。這一戰應當是死傷慘重甚至把瓦橋關宋軍全打光了,《宋史》可能嫌丢臉沒敢多寫,只有含糊幾句,但《遼史》記載了他們的這一次大勝,宋軍被“擊之殆盡”。】
趙匡胤就知道自己不能高興太早,他氣得沖下去踹了趙光義幾腳:“真是越愚越不自知!無能!無能!無能!”
【從此,我們可以說強宋餘威在,官家氣已衰。】
趙匡胤也跟着這句話緩緩停下了動作,他垂淚哀嘆不已,卻聽林老夫子說:
【不過這只是“靖康恥”的前因罷了,下面就正式來談談千年來無論是古今多少年,都令人嘆惋不已的“靖康恥”吧。趙光義可能沒有想到,自己高粱河那一跑,從此漢人數百年都望北興嘆,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才得以重回北方。】
趙匡胤默然片刻,慢慢轉身躺回了榻上,并扭頭囑咐在一旁提心吊膽的太醫:“将金針再給朕紮上,參湯也取來,朕怕等會兒便被氣死了。”
他一口氣喝完參湯,雙手交疊在胸口,頂着滿臉顫顫巍巍的銀針,安詳又麻木地等待着接下來的暴擊。
作者有話要說:
總算把趙二車神講完了,等靖康恥講完就繼續日常!
自己要求紮針的趙大真是熟練得令人心疼啊哈哈哈。
同類推薦

古龍世界裏的吃瓜劍客
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
那些主角不需要幫助。
好不容易穿越一次,除了一些意難平,剩下的就是經歷一些名場面,吃瓜看戲吐吐槽。
當然還有……
名劍,美酒,絕世佳人!

消防英雄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年度十大影響力IP作品!
本書影視版權、動畫版權已出售。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了裏氏7.8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發生了自建國以來最大的地震,8.12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爆炸,8.30美國休斯頓發生了五百年一遇的洪水,12.7美國加州發生了巨大火災……不管是地震或是火災或是洪水,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都能看到一群逆向而行的特殊人群。
他們用自己堅實的臂膀彼此支撐,逆向而行于天災對抗。他們年紀輕輕卻要擔負拯救世界的重負。他們不是超級英雄,卻為了同一個信念,成了真正生活裏的英雄!小說關鍵詞:消防英雄無彈窗,消防英雄,消防英雄最新章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