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意外收獲(下)
高翼笑了,笑得很燦爛:“是有條件,為了讓你更加容易決定,我再加上一項設備給你——起重機。我要求的條件是,你必須以我們三山城代表的身份去新羅。頭三座寺院必須蓋在毗鄰我們倉庫的地方,這三座寺院完工,你也完成了建一百座寺院的宏願。
我準許你在新羅和百濟繼續建寺,但你的人包括你,只準居住在我的倉庫群或者三山。在三山居住期間,我禁止你們傳法布道。”
康恭明低頭沉思了一會兒,他平靜下來,擡頭望着高翼問:“大人的意思是那些水泥與起重機都免費給我嗎?”
“起重機可以免費,但水泥我準許你運到三山之外使用,讓你蓋千年不朽的寺院已經法外容情。這價格嘛,我可以給你打個折扣,你還是掏錢買吧。”
康恭明雙手合掌,寶相莊嚴地說“大人雖不準我們在此地弘法,但卻指給我們一片新天地,幫我們在域外再創兩個佛國,此等功德十世之下猶可流傳,小僧一定在寺院立碑為記。”
古羅馬的建築宏偉龐大,望之令人震撼,就是因為它擁有兩件強大的利器——水泥和古代起重機。其中,用一組滑輪制成的木制起重機可以讓一個普通人通過絞盤,輕松的将五噸重的石塊吊裝到十米高空。康恭明剛開始來三山時,高翼不在,等高翼返回後,三山開始了南嶺關石堡的建設,在那裏他親眼目睹了起重機的威力。
這項工程進行到一半兒,就因天寒地凍而暫時停工。現在天氣轉暖,工程再度開工,眼見的一塊塊一噸半重的花崗石巨岩被堆砌到五六米的高空,工程進展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令工程設計者康恭明常期盼自己也擁有這樣一件利器,來蓋起數十米高的巨寺,萬古流傳。所以當高翼抛出這個誘餌時,康恭明迫不及待的一口吞下了,并對于高翼禁止在三山傳揚佛法的決定絲毫沒有抵觸心理。
數日後,康恭明留下一半建築隊繼續建設南嶺關塔樓,自己則帶着另一半建築隊搭乘去新羅的船隊趕赴韓多沙,這次,船上裝滿了燒制好的熟石灰。
此外,這艘船上還帶着高翼給高句麗王的一封信,計算起來,此前通過新羅傳遞給高钊的信件他應該收到了,在信中高翼要求雙方談判的代表在韓多沙三山倉庫群會面——那個地方已被高翼命名為“順天漢商城”。
在這封信中,高翼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鐵山或者鐵山附近的椴島、在王都開城(今板門店以北)附近的冬音忽(今朝鮮延安)開放兩個口岸,以便于三山與高句麗的交易。
對于這兩個口岸地方,高翼提議:最好劃出一個專區,以便三山商人定點居住,在專區邊緣地帶建設一個專門的交易市場,市場的稅收有高句麗官員負責征收,但治安由雙方共管,高翼願出兵百人協助維持治安。
至于三山商人居住專區內的一切法律糾紛及治安刑事案件,高翼則誠懇地建議: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完全不用高句麗官員操心(嘿嘿,這就是萬惡的“治外法權”)。
高翼将這份信給高卉看過,但任她再有心眼,也看不出這融合了千年智慧的政治策略。等她看完這封信,為高翼的體貼感動得一塌糊塗——這簡直是處處為她着想啊,建一個市場,高句麗只管收稅就行了,其餘的事完全不用操心。這不是給他父親送錢嗎?
商人們足不出專區,好啊。不用擔心他們資助叛亂串通朝臣,高翼為了她,真是向父王賠盡了小心。百人的治安武裝好幹什麽,謀反?開玩笑,高翼派出這個百人隊,也不過是擔心自己的商人受欺負。父王還不如索性将治安費用省下來,只管收錢好了。
高卉随後在信函中也附上了一封信,因為擔心高翼檢查信件,所以她信中沒有寫什麽敏感的話題,只敘述了自己在三山的經歷——與阿昭公主第一次看雪,在高翼陪伴下的冬日出游、這裏城主府的庭院內的亭臺樓閣是什麽樣子,等等。信中,她還俏皮地反問父王,“知道為什麽她能夠冬日出游麽”——而後她自問自答:因為有暖皮甲。
Advertisement
當然,她也不忘敘說城主府內花樣繁多的美食。那香嫩鮮滑、類似于小牛肉的鯨魚大餐,炖上一種叫“土豆”的果子,加上那“辣椒”“胡椒”等調料,又香又辣,吃的人熱汗淋漓,吃的人幾乎連舌頭都要咬掉。
最後,她總結似地告訴父親:我胖了,我想在此地再待一段時間。
在信中,高卉雖一個字沒談自己的心情,但字裏行間透着濃濃的快樂情緒。不過,這封明顯寫給高翼看的心情告白,高翼卻無緣目睹。來自21世紀的他,對偷看別人信件的惡俗深惡痛絕,況且春天到了,高翼又開始忙得腳不沾地,哪有心情玩這樣的游戲。
宇文昭也沒心情看高卉的信。當春天來臨時,高翼忙着抽調人手建設南嶺關石堡,宇文昭對別的事幫不上忙,整頓自己的牧民還是駕輕就熟,所以她也整天抱着本名冊四處奔波。
大量鮮卑族人的歸來帶來了先進的畜牧技術,也帶來了大量的畜力資源。以前三山的農夫都采用人力拉纖耕作,但春天到來後,鐵器場根據高翼的設計,打造出“馬拉中耕犁”與“重釘馬蹄鐵”,使馬匹能夠在泥地裏作業,耕得比牛拉的犁還深,頓時令耕作效率比牛耕提高20餘倍。此後,三山地區的農夫可以耕作比以前多八倍的田地。同時,鮮卑牧民也依靠出租畜力,徹底與三山農夫融合到了一起。
所謂重釘馬蹄鐵,最早是為了讓重騎兵在冰上快速奔馳而誕生的,它比平常的馬蹄鐵多幾個鼓出的凸釘,這些凸釘不能用古老的方法打制,必須用沖壓設備沖壓制作,但重釘馬蹄鐵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
據史料記載,有了“馬拉中耕犁”與“重釘馬蹄鐵”,英國一個勞動力能耕120畝旱地,至少歲收12000斤糧食。而到了清代,在中國農業最發達的太湖地區,一個采用牛耕的勞動力能耕12至13畝水田,歲收米20至30石,合稻谷4500至6750斤。雖然單個的勞動生産力上,英國農夫遠遠比不上中國農民,但總産出上,二者相差至少一倍。
春天到了,春天裏還有什麽事?高翼在忙忙碌碌中還不斷思考在這個亂世裏,要想生活下去就必須不斷往前走,留給高翼的時間以不多,再經過這一年的發展,想不引起別人的注意都很難,所以高翼不想錯過每一寸光陰。
幾個鮮卑牧民趕着羊群走上山坡,邊走邊唱着鮮卑民歌,高翼的目光随着他們游弋,心中在想:這裏林深草密,養殖倒是個好辦法,但放養不如圈養,要讓他們學會種草……山坡上的樹盡量少伐,要保持植被……
羊毛,還有羊毛——春天裏,羊要脫去冬裝,也就是說羊要換毛。這些換下來的毛都被當作垃圾,但把這些羊毛剪下來,那是織毛呢的好材料……騾機!這種最古老的“珍妮”織布機是機械史上的裏程碑,它的構造是什麽,想一想。
它與通行的織布機唯一的區別好像是,對:紡梭直立。水平放置紡梭,一臺紡機只能有一個梭,一名女工一個月可以紡一尺布。
但當紡梭直立起來後,一臺紡機可以帶八枚紡梭。如果紡梭數目繼續增加,人力已無法驅動,必須用騾馬,這就是最早的騾機。一臺騾機可以有300枚紡梭,一個女工一天就可織出一丈布。相對于原來的紡機,工效何止提高百倍。
騾機誕生就會讓放羊徹底走向圈養,并把游牧民族緊緊固定在土地上,而布匹在這個時代,是能夠當貨幣使用的貴重物。有了毛呢,這個冬天一定很暖。
毛呢要變成布,還缺一樣東西——縫紉機。後期的勝家牌縫紉機功能較為複雜,未必能仿制出來,但我給別人加工過手工縫紉機零件,就是那街頭修皮鞋人用的手動縫紉機,這種縫紉機結構太簡單,重要部件也就兩個轉輪軸,雖然不能自動走針,但對于這時代的工藝水平,足夠了。
在高翼的記憶裏,似乎這種古老的手動縫紉機不久就會被發明出來,勝家牌縫紉機就是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成的,它最初出現的地方應該在高盧。但高翼不敢肯定這個記憶,他可以肯定的是,現在,手動縫紉機出現在中國遼東帶方郡的三山了。
一個熟練的裁縫一分鐘只能縫30針,但用手動縫紉機他一分鐘可縫數百針,這就是奇巧淫技帶來生産力的突飛猛進。
羊毛有了去處,羊脂吶,好像4000年前,埃及就有人用羊脂制作肥皂——草木灰制成土堿與羊脂熬煮,就是肥皂。如果改用燒堿,那麽還會有一種副産品——甘油。
對了,還有鯨脂,鯨脂最大的作用就是做肥皂,一條鯨魚內的鯨脂能做出1百萬條肥皂,加上鯨蠟、鯨肉、鯨骨等收獲……應該把水軍派出去,讓他們通過捕鯨訓練海上配合,用捕鯨收入養活海軍……
忙忙碌碌中,一晃眼時間飛快,等到高翼回過神來,已經是東晉穆帝永和四年十月(公元348年年底)。就在這一年春,燕王慕容皝病死,子慕容隽繼位燕王。風頭正健的燕國出現權位交接,令遼東大地上所有被燕國兵鋒逼得喘不過氣來的部族齊齊松了口氣。背地裏也不知道舉行了多少宴會慶祝。
慕容隽一直與慕容霸不合,慕容霸是慕容恪之弟,當年征伐高句麗時,慕容霸是先鋒,年十三歲,慕容恪是統帥,時年十五歲。當慕容隽做了燕王後,首先收拾的就是勇冠三軍的慕容霸。
恰巧慕容霸游獵時墜馬摔斷了牙齒,慕容隽就逼他改名為慕容垂夬(音“缺”),後來,有谶文說名“垂夬”者将王天下,慕容隽用命令他去“夬”,自此,慕容霸變成了慕容垂。
同年,大和尚佛圖澄在建造完他平生第893座寺廟後,卒于邺宮寺。據說其享年117歲,但那時還沒有出生證,所以,這個年齡沒有任何證明也無法考據。他死後不久,石趙太子石宣殺其兄弟石韬,石虎大怒,酷刑虐殺石宣。
中原大地,就此越來越血腥,不僅異族相殺,同族相殺,而且開始了父殺子,子殺父,人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