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皇太極計激二貝勒
滿桂被大炮轟于馬下,不省人事。幸好城上發現及時,發出一排炮後,趕緊停了下來,沒有繼續再發炮。但是就這一排炮下來,滿桂的手下已經死傷過半,滿桂自己也被炸成了血葫蘆。
就在德勝門戰鬥打響的同時,南門的戰鬥也同時開始了。莽古爾泰作為金兵的首領,以四萬對九千,根本用不着講究什麽戰術,奔着袁崇煥的陣營直沖了過去。雖說皇太極有令,讓他不用真打,拖住袁崇煥就行,但是莽古爾泰可不這麽想。袁崇煥是誰?是所有八旗兵都有些打怵的狠角色,自己也不止一次敗在他的手上,好不容易這回占據優勢,不殺殺對方的銳氣,這口氣實在咽不下去,所以,他根本沒有客氣,實打實地開始沖鋒了。
戰鬥過程異常慘烈,四小貝勒之一阿濟格的坐騎初當場射死,他自己身中數箭,差點就當場戰亡,莽古爾泰本人也被打傷。而袁崇煥也很不好受,為了鼓勵士兵,身先士卒,拖着疲 憊的身軀參加沖鋒,身中數箭,依然堅持戰鬥。
相比滿桂而言,袁崇煥手下的這些兵就在露天住宿,冰天雪地,相當艱苦。将士們私下怨氣沖天,但袁崇煥是明軍的靈魂,他的身先士卒鼓舞着每一個人,将士們豈敢落後,奮力沖殺,格外兇猛,大金八旗兵被打得節節敗退。
莽古爾泰氣得一陣怪叫,組織隊伍,很快又發起了第二次沖攻鋒,又和九千關寧鐵騎死磕在一起。雙方你打過來,我打過去,幾個回合下來,損失都很慘重。袁崇煥的中軍也被沖散了,亂軍之中,被金兵圍攻猛打,要不是手下的四大鐵衛極力相助,幫他擋了幾刀,也早就被斬死在馬下了。
這場本來毫無懸念的戰鬥竟然一直從上午打到酉時,最後莽古爾泰終于堅持不住,鳴金收兵了。
袁崇煥這方面也死傷慘重,四大鐵衛群戰之中又陣亡二人,只剩下鐵爪神鷹于化飛和夜叉兩人了,而九千鐵騎也陣亡了一千多人。這一天對于袁崇煥來說,是很光榮的,憑借自己手下的精兵良将,以少戰多,打敗了實力強勁的八旗軍。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戰的滿桂,渾身是血躺着回來的,相比之下,自己要光榮許多。
沒想到,就在這要命的時候,大金竟然派人大張旗鼓地前來送書。
袁崇煥恨得咬牙切齒,真是怕什麽來什麽,自己先前與皇太極就毛文龍一事畢竟有約,倘若信中提及此事,被別人看到,有口難辯。如果收下此信,城裏的人一定會看得一清二楚,如果報告皇上,自己更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眼下,當是騎虎難下,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最後沒辦法,只好派祖大壽出去帶人亂箭開射,趕走送信之人。
沒想到送信之人臨跑時還不忘了高呼:“袁督堂,汗王有令,不忍與故人刀兵相向,特來告別,後會有期。”
還別說,皇太極說話還真算話,當夜就撤軍離開了京城,直奔京南而去。
袁崇煥氣得七竅生煙,差一點就昏死過去,心裏明白,這是皇太極的離間計,可是到了這時候,即使自己有八張嘴也解釋不清了。
人要是倒黴的時候,喝涼水都塞牙。袁崇煥實在不走運,就在這節骨眼上,從沈陽城逃回來的那兩個人——張開肆和黃天彪終于回到了京城,面見了皇上,并把在獄中聽到的事情告訴了崇祯。
崇祯聽後,咬了咬牙,心說:怪不得昨天鞑子們陣前說什麽有約,原來袁崇煥真的通敵。想到毛文龍,想到鞑子們突然撤兵,想到禦史的那篇奏折,崇祯帝對袁崇煥的信任終于開始有所動搖了。還真應了那句話:牆倒衆人推,破鼓衆人捶。禮部尚書溫體仁瞅準時機,趕緊在旁邊煽風點火,又上了一份密奏。這份奏折徹底讓崇祯帝憤怒了。“朋比為奸”、“大權旁落”、“贻誤封疆”、“圖謀不軌”,溫體仁密奏中的每一條罪狀,都足以令袁崇煥死上十回,崇祯在禦書房中大罵:“好你個袁崇煥,大奸似忠,十惡不赦!”
崇祯做事一向獨斷專行,也不和人商量,以入城商量軍饷為由,直接把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将領召入宮中。進到宮中後,未容分說,便以通敵罪把袁崇煥先給綁了,投進了大牢。
祖大壽在一旁眼見袁崇煥含冤被綁,氣得渾身發抖,不明白為什麽皇上會突然就變了臉,更不明白袁崇煥怎麽就通了敵了?好在崇祯沒有把他一起收拾,而是安撫了一番,讓其回營帶兵。祖大壽回到營中,跟衆将們一說,衆将本來對此次進京就有怨氣,一聽說袁大人被抓了,多天來的怨氣一下子就爆發了:“督堂大人精忠報國,到頭來卻落得如此下場,這樣的昏君,保他作甚!”
Advertisement
當夜,祖大壽率大軍策馬狂奔,直奔山海關,跑回遼東去了,等到崇祯發現時,人已經回到了錦州。
再說皇太極,繞着京城打了個轉,在十二月二七日這天,又殺了個回馬槍,再度對永定門發起了攻擊。
明軍城下列陣,由滿桂指揮,總兵力四萬餘人,迎戰十萬八旗軍。
沒有了袁崇煥,明軍的戰力不可同日而語,經過整日激戰,明軍損失慘重,主将滿桂也戰死沙場,憑借着城防堅固,大金最終也沒進得了永定門。
毛文龍死了,趙率教死了,滿桂也死了,袁崇煥也進大牢了,祖大壽也反了,皇太極終于開心地笑了。
兵部尚書孫承宗可坐不住了,仗打不明白,自己也難脫幹系,沒辦法,老頭冒着生命危險,馬不停蹄地跑到了前線通州,開始協調各路軍隊,組織作戰。附近雖有二十多萬明軍,但是都懼怕八旗兵,壓根沒有人出頭,一陣亂打,仗打得是亂七八糟。
孫承宗沒辦法,只好去找在獄中坐牢的袁崇煥。
袁崇煥在獄中還未定罪,并沒有換上囚服,見老師來了,趕緊行禮:“老師可好?學生蒙難,連累老師了。我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學生前幾任無一善終,李維罕、楊鎬、熊廷弼、王化貞都已經死了,我又怎麽躲得過去。只是遺憾的是,學生自以為知兵,卻被皇太極所害,以至君父為之受難,京畿為之受驚,它日九泉之下,當真是死不瞑目啊!”
孫承守道:“你在天牢中能無怨無艾,反躬自責,老師頗感欣慰。只是我問你,皇太極的十萬大軍離開沈陽,你真就不知道嗎?”
“老師,不瞞您說。皇太極一直對蒙古用兵,學生本想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這次皇太極以狩獵為名,奔的是蒙古,學生萬萬沒想到他們會繞道蒙古,進犯京師。而且,那幾天,發生諸多事故,學生自顧不暇,這才耽誤了事情。說起來,我也是中了皇太極的奸計!”
孫承宗長嘆了一口氣:“崇煥啊!你放心,老夫一定在皇上面前替你周旋。今天看你,老夫還有一事相求,祖大壽已經帶着兵馬逃離北京,回到了錦州,意向不明,這事可不是小事啊!”
“啊?大壽這是為何?”
“還不是為了你!主帥被抓,為你抱不平啊!”
“唉,糊塗啊!”
孫承宗道:“現在不是說這些是非的時候,祖大壽一旦降金,不但山海關保不住,關內許多重鎮都會淪陷,真到了那一步,大明可就真的保不住了,而崇煥你也會背上千古罵名。”
袁崇煥皺了皺眉,反問孫承宗:“老師的意思是?”
“你立即給他寫一封信,勸勸他,務必以天下事為重,不要計較一時恩怨,萬萬不能做傻事啊!”
袁崇煥嘆了一口氣:“唉,我現在是戴罪之身,寫信又有什麽用?”
孫承宗搖了搖頭,對袁崇煥道:“祖大壽桀骜不馴,只聽你的話,你要是不寫這信,恐怕他會誤入歧途。”
“既然如此,就按老師的意思辦吧!”袁崇煥取過紙筆,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封信,然後交給了孫承宗。
還別說,袁崇煥的話就是好使,祖大壽見到信後,淚如雨下。又聽孫承宗一番剖析,也認識到,自己要是反了,就等于把袁崇煥給害了,決定不反了,繼續輔佐大明朝。
天聰四年三初一,皇太極在關內轉了快半年了,該搶的也搶了,該奪的也奪了,再三權衡之下,留下阿巴泰、濟爾哈朗、範文程等人留守永平、遵化、遷安、灤州等四城,而自己率大軍則要勝利凱旋了。
再說沈陽城中的二貝勒阿敏,這段時間可痛快了。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上了前線,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沈陽城中,當真是唯我獨尊了,俨然把自己當成了汗王,一切禮儀和陣勢都與皇太極一樣,留守的那些大臣也不得不以汗王之禮待之。
三月末,代善長子岳托率先頭部隊趕回了沈陽。阿敏聞訊,親率大臣出迎。按律法來說,他應該迎出十裏地,不過阿敏卻不管這些,只是往前迎出了三裏地。出迎時,他居中而行,大臣分列兩側,除了沒有黃羅傘,這陣勢和皇太極幾乎一模一樣,讓岳托大大的不痛快。
三天後,皇太極的大隊人馬終于也到了沈陽。阿敏也分得出輕重,這次主動迎出十裏,極盡殷勤熱情。
當天晚上,岳托求見皇太極,見面就把阿敏給參了一本。
皇太極聽後,擺弄着手中茶杯,一直沒有說話。
岳托急了:“汗王,阿敏叔越來越不像樣子,侄兒建議,當召開衆貝勒聯席會議,狠狠責罰他,以儆将來!”
皇太極笑道:“你責他什麽?責他僭越?他越什麽了?他與本王同肩并坐是本王的主張,我不在家,他自然要居中,我在家時,大臣們不也是跪拜後左右側立嗎?此事到此為止,不要再與旁人說了,免得節外生枝。”
岳托不服氣,沖着皇太極說:“汗王,你太忍讓他了!上次征朝鮮,阿敏叔擁兵自立之意很明顯了,返京後就應該到懲罰,可汗王卻息事寧人,放過他了,這才有了現在有恃無恐的地步,任其下去,将來止不定還發生什麽!”
“不得胡說!下去吧!”
兩天後,皇太極大擺盛宴,犒賞三軍。
慶功會上,衆貝勒和衆将士歡聚一堂,盛況空前。年輕的将士更對這皇太極神乎其神的出兵佩服得五體投地,輪流上前給汗王敬酒。阿敏因為這次留守,并未親歷此戰,聽着衆人如此贊揚皇太極,心中有些不快。想自己,當初率兵僅三萬,就平了朝鮮,也算是戰功卓著,卻未曾有人如此贊揚,可見人情之勢力。
也是借着幾分酒意,阿敏端着酒杯走到皇太極面前:“汗王,臣願率兵五千赴永平駐防,換回阿巴泰、範文程等人。我要再攻下幾城,奪了山海關,将關內關外連成一體,如何?”
永平城在河北秦皇島市盧龍縣,明時稱為永平府。此地地處邊關,是連接山海關和京師的交通要沖,是一座軍事重鎮。皇太極就是從這一帶的隘口突襲得手,從而兵臨北京城下的,素有“京東第一府”之稱。駐守此地,即可照顧剛剛占領的遷安、遵化及灤州三城。
皇太極笑道:“如若真能如此,阿敏兄就是不世之功,本王豈有不允之理?只是守城不容易,阿敏兄還請慎重!”
阿敏撇了撇嘴:“朝鮮國被臣一走一過夷為平地,何況區區四城。”
皇太極點頭道:“阿敏兄執意要去,本王再給你一萬精兵,但是阿敏兄千萬不要丢了四城,或要丢了此四城,将士們的血就白流了,關內的形勢盡失!”
“汗王放心,丢了永平,臣願受軍法!”
皇太極心想,等的就是你這句話,但是臉上未表露出絲毫得意,鄭重道:“軍中無戲言。”
阿敏也是酒喝高了,被皇太極如此一激,胸脯一挺:“甘立軍令狀!”
皇太極笑道:“都是弟兄,軍令狀就免了吧,阿敏兄千萬不可輕敵。”
衆将士齊聲吶喊,贊揚阿敏大勇,阿敏美得快連北都快找不着了。
堂內衆人舉杯暢飲,大聲歡笑,氣氛熱鬧得無法形容。
酒過三巡,皇太極端着酒杯親自走到魏寶山等人的桌前,看了看魏寶山三人,鄭重道:“此次大金可大獲全勝,你們三人功不可沒!如論功勞,你們居功至偉!本王代全體大金将士敬你們三杯!”
魏寶山三人趕緊起身離座,剛要跪恩,皇太極擺了擺手:“今天君臣之禮都免了,大家喝個盡興!來!幹!”說完,一仰脖,酒就見了底了。
魏寶山三人也趕緊把酒飲盡,連幹了三杯。
有了汗王敬酒,衆貝勒、衆将領紛紛上前給敬酒。
魏寶山三人也不好推卻,左一杯,右一杯,喝得是天昏地暗,就連宴會什麽時候結束的,怎麽回的家都不知道,等到醒來是,已是次日傍晚了。
第二天酒醒了,阿敏多少有些後悔了,但是大話都說出去了,不去也得去了。沒辦法,阿敏準備了一番後就帶兵啓程了,等到抵達永平時,已近五月了。永平城內軍民正準備歡度端午節,街上十分熱鬧,賣江米的、賣大棗的早就擠滿了街頭。永平軍民是這次金兵征明的最大受益者,許多戰利品最後都集中到了永平,倉庫裏的糧食大半年也吃不完,家家都在興高采烈地預備節日所需。
剛剛過了端午節,錦州總兵祖大壽率領關寧鐵騎馬不停蹄,星夜兼程地趕到灤州。
五月十二日,人馬到齊後,祖大壽一聲令下,萬炮齊鳴,震耳欲聾,硝煙彌漫。沒多大一會兒,灤州城就被轟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就連城門都被轟飛了半邊。駐守在灤州城的八旗軍隊早就吓得面色蒼白,雙腿發軟,有如驚弓之鳥,哪裏還有決心和勇氣迎戰。
要說八旗軍隊不愧是八旗軍隊,在逃跑的時候都沒有忘記努爾哈赤時期的政策,對灤州城內手無寸鐵的百姓展開了血腥屠殺。然後攜帶着金銀珠寶,绫羅綢緞逃往遷安,永平,遵化三座軍事重鎮。明軍有了紅衣大炮、三眼火統這些威力巨大的火器,攻打城池已經不再是什麽困難的事情。第二天,參将羁國臣就率領明軍攻陷了遷安這座軍事重鎮,遷安城內的八旗軍隊再次選擇了跑路,不僅跑得快,而且還跑得遠。
五月十四日,副将何可綱率領遼東地區的明軍攻打永平城,二貝勒阿敏和臺吉碩托不愧是見過大世面的,一見到永平城周圍整整齊齊排列着的紅衣大炮,三眼火統,就知道它的厲害程度。頓時吓得屁滾尿流,魂飛魄散,連象征性的抵抗都沒有進行一下,就逃離了永平城,奔向了遵化城。
明軍輕而易舉收複了永平城,決定一鼓作氣,再接再厲,收複八旗軍隊占據關內的最後一個據點遵化城。
其實二貝勒阿敏、臺吉碩托還是非常識時務的人,他倆知道以他倆現在的兵力和武器是無論如何都守不住遵化城的,因此二貝勒阿敏和臺吉碩托率領五千鑲藍旗的軍隊一逃回遵化城,就對遵化城內的百姓實行了血腥屠殺。并将從城內劫掠來的金銀珠寶,绫羅綢緞,牲畜糧食等裝了幾十輛大車,然後迅速撤離了遵化城,丢了四座城池,獲得了這麽多財物,好像也不吃虧嘛,事實上虧大了!
五月十五日,明軍進入遵化城,灤州,遷安,永平,遵化四座軍事重鎮徹底全部光複,大明政府境內一片歡呼。有人歡喜,就有人憂愁;有人快樂,就有人痛苦。當大明政府的臣民在歡歌載舞,喜迎勝利的時候,遼東地區的大金帝國境內卻是一片蕭瑟。
阿敏雖是逃歸,不過收獲還真是不少,所有将士大包小裹都裝得滿滿的。東西多,走得也慢,足足走了一個多月,總算是回到了沈陽。只是阿敏做夢也沒料到皇太極會懲處他,上次在朝鮮,同樣也是縱掠三天,誰又敢把自己怎麽樣?然而,這次,他可算計錯了。
距沈陽還有十五裏路,就見代善率岳托和多爾衮等十幾位貝勒來到了跟前。
阿敏看了看,哼一聲:“皇太極為何不來接我?是不是在後頭?”
代善笑了笑,一揮手,八十餘名護衛就把阿敏團團圍住,阿敏吃了一驚:“你們要幹什麽?想造反嗎?”
代善厲聲道:“阿敏聽旨!”
阿敏看了看周圍,這才發現氣氛不對,意識到有些不妙。
代善當衆宣布了阿敏十六條罪狀,最後一句話是送高牆圈禁,永不續用。
阿敏跪在地上,渾身直冒冷汗,這才知道皇太極要對自己下手了,見大勢已去,不禁狂笑道:“好!好一個高牆圈禁!走阿瑪的老路,看我們這爺倆,哈哈,哈哈!代善,今天圈禁我,明天該誰了?是你還是五弟?”
代善見他胡說八道,趕緊下令,差人把他押了下去。
回到沈陽後,皇太極再次召集群臣,公布了阿敏的十六條罪狀。大金群臣一個個察言觀色,趁機落井下石,紛紛請求将阿敏誅殺。不過,皇太極并沒有聽從大夥的建議,仍把阿敏幽禁終身。
曾經顯赫一時、威震遼東的大金國二貝勒阿敏從此徹底地淪為了階下囚。皇太極也終于在煞費苦心之後,除掉了其擺脫四大貝勒聯合執政局面的第一個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