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和平與建設
公元1344年,也就是元正至四年,人不睬狗不理的程攀安心的安排自己的種田大業。
在順江而下的船只的忙碌中,大量物資運送到如東分基地。如臯縣中兩萬人口正在程攀的組織下,開始将勞動力投入到生産方面,這些新增的勞動力将在程攀的體系下創造財富。
目前程攀掌握的人口正在向一百萬這個關卡突破,而整個元朝此時的人口在6000萬左右,古代統計數據有些不全面,流動人口無法計算,還可以酌情往上加一千萬。
安徽地區人口大約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之間。
程攀此時占領的土地約安徽的十分之一,卻吸納了安徽四分之一的人口,以往被蒙元貴族攆着到處跑的漢族自耕農,沒有像原來那樣找個抛荒的地生存,而是像湧入安全島似得,進入了程攀的地盤。
依靠這幾年大修水利,領地中的糧食還能自給自足,但由于生産工具的先進,現有的農業人口已經把領地中的耕地包圓了,新來人口逐漸向工業人口轉變。
随着程攀的不遺餘力的提高識字率,使用簡體字的人群在江淮大地上開始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單單從人數上已經迅速趕上整個中國的士族群體。
領地中的三個月學會400字的掃盲速度太恐怖,這種工業化生産初級工人的方式只有漢字文化圈才能這樣做。
認識600漢字在中國不是文盲,但是在英國只認識600個英語單詞就鐵定是文盲,拉丁語系的常用單詞最少都有上萬個。
過了6級英語會說6000個單詞,你的英語水平連美國鄉村大媽都不如。
如臯縣的建設很快就得到了回報,随着曬鹽場的投産,第一批廉價的鹽被運送回小黃洲。程攀領地中那幫化學生為了鼓搗硫磺和鹽酸,把碳酸鈉這種東西當副産物鼓搗出來。
當程攀在看到化學倉庫中大量的純堿,瞬間淩亂了。
作為從高考戰場中活下來的一員,程攀當然聽說過侯德榜為中國化學做出的貢獻,但是無論是他攻克的西方壟斷制堿法,還是後來的聯合制堿法,程攀都大致的掃了一下化學方程式,由于有十幾個化學方程式,又不要求考,程攀也沒記。
但是有一點程攀知道,這兩種方法都要氨氣做原料。
程攀現在連一個合格的高壓鋼瓶都做不出來,硝酸都省着用,哪來的氨氣?
在了解化學組他們自己玩出來制堿工藝,程攀感到自己的思想教條了。
Advertisement
下面就來說說化學組王自強研究出來的鹽酸硫磺生産法,沒錯,他原來的意思就是想生産硫磺和鹽酸,碳酸鈉這東西沒想到它會冒出來。
首先讓食鹽和濃硫酸加熱,生成鹽酸蒸汽和硫酸鈉,三酸兩堿中的鹽酸可以工業化生産了,但是副産物硫酸鈉看的太煩,這東西越積越多,硫酸和硝酸鹽制硝酸的副産物也是它。
然後把硫酸鈉,碳酸鈣和木炭放在爐子中燒,生成的産物是一氧化碳和碳酸鈉、硫化鈣、未燃燒完的木炭這三種物質的黑色混合物,這裏面純堿占45%,王自強就是專門沖着硫化鈣這種物質去,硫化鈣不融水,但是水中一旦有二氧化碳就會産生臭雞蛋味的硫化氫,王自強把高爐中的富含二氧化碳的尾氣通入底下是硫化鈣沉澱物的水中,硫化氫出來了,再将冒出的硫化氫氣體通入水中,同時在這個反應皿中打入空氣,空氣中的氧在水中氧化硫化氫,純淨的硫磺就沉澱下來。
王自強歡天喜地的獲得了硫磺和氯化氫這兩種實驗室緊缺的産物,同時讓自己的學徒把第二步反應中的黑色混合物的溶解液處理一下,經過加熱飽和在冷卻的過程,大量的純堿析出,被生産出來。
由于純堿的工業化生産,三酸兩堿化工産業鏈徹底形成(燒堿可以是熟石灰和純堿在水中生成)。
現代工業的基礎,除了合成氨,程攀基本完成了技術主線科技的攀升,這對以後現代工業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純堿出現後對領地最快速的改變是:肥皂成為廉價商品,以前肥皂是特供積硝等特殊行業的,沒辦法用草木灰做肥皂太沒效率。
肥皂成為繼廉價紡織物後,出口領地之外的第二類大宗民用品。
(親,撿肥皂哦。)
經過兩個月的時間,三艘沙船已經到達了寶島臺灣,并且找到了基隆深水港設下了前哨,然後三艘船簡單的繞島一圈,大致的考查了一下臺灣回來了。
經過報告,程攀了解到此時的臺灣可謂是地廣人稀,整個寶島漢族村落不超過十個,山區內屬于野人村落的,整個寶島屬于無主之地,而且此時在元朝版圖中不包括臺灣。
我不是宣揚态度,現在綠蔭态度的祖先還在大陸,不過這塊地閩南人沒機會了占了。
也難怪,現在整個中國大陸自己地都抛荒着,誰會沒事去臺灣島登陸。就算一兩個人單獨踏上臺灣,沒有集體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在這個野生動物園存活的。
而在如臯縣的船埠中,一艘不屬于這個時代的帆船正在建造,那就是飛剪船。
對于航海程攀就是個文盲,從小生活在陸地上的程攀對海洋的唯一印象就是那裏是海鮮原産地。
感謝這麽多年來網文的教導,程攀對飛剪船這個詞還是記得的,程攀找到那幫船匠叫他試着造一種新船。
程攀只是提出了幾點要求,首先程攀畫出了飛剪船頭的模樣,然後要求船的重心放低減少船頭建築,在後就是把船體變的細長。
交代這些後程攀就做甩手掌櫃了,留下面面相觑的造船匠。
領導一句話,下面忙半死。
船匠開始按照程攀的要求試制模型,同時在水流中實驗,根據實驗數據這種船的确可以快速航行,接着船匠們又實驗了船體的抗浪性,經過一系列實驗總算确定了設計圖紙。
于是在造船的大坑裏正在鋪設龍骨,緊鑼密鼓的制造船只。
由于鋼鐵工具的充足,以及兩臺蒸汽機提供加工木板的動力,造船的速度極快。
1344年初夏,這艘船開始在大海上航行了。
水手們經過一段時間與船只的磨合,興奮的駕駛着船只在大海上試航。
這艘船身長寬比為六比一,排水500噸。消減了船上身的所有建築,整艘船在航行時如同貼着水面一樣,航速可達到十九公裏每小時,在這個時代,可以甩掉任何海盜船。
程攀将這種船命名為海燕一式帆船,開始大量建造,而第一艘海燕以十天三個班次開始向臺灣分基地運送人口。
目前黃州主基地供應兩個分基地的建設已到極限,整個領地中的生産力完全供應發展。
原本7000人左右的陸軍一直沒有擴大,擊發槍的樣品已經制作出來,但是卻沒有條件裝備。
為了建設,程攀暫緩了軍事硬件建設,只在訓練上下功夫,軍隊中軍官比例開始增大。
而元朝在程攀運人出海後也放松了對程攀的戒備,兩者之間進入了漫長的和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