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和平崛起的一年
轉眼之間又是半年的時間過去了,程攀與元朝之間的相安無事繼續着。
1345年的夏天,黃河繼續暴亂了一次,元朝的宰相脫脫被煩的焦頭爛額,看着財政一天天的萎縮,元朝的當家的非常郁悶,一般解決這種困境是開源節流,開源是不可能,漢人已經被開發到了極致,再開源,就要出錢鎮壓了,此法得不償失。
節流,元朝上層的利益集團不可能對降福利的領導有善意的,員工福利只能漲不能跌,放在這裏也可以實用。
當然還有種辦法就是搶肥羊,這只肥羊就是程攀。
程攀現在在小小的黃州領地四周聚集着一百二十萬人,工業農業兩個支柱産業相互互補,容納了衆多人口,這些人口都在勞動,只要勞動就會創造價值。
由于工業的發展,四周來此貿易的人十分多,優質鋼鐵器具,布匹,以及鏡子肥皂火柴等輕工業産品,造就了領地中的繁榮。
盡管這些産品遠高于他們的生産成本,但是總比農業社會生産的産品價格要高,比如說鋼鐵器具,由于轉爐的投産,鋼鐵的生産成本只有鐵匠敲打的十分之一,但是程攀沒有賣出十分之一的價。
貨僅此一家,領地的黑心價已經是這個時代最便宜的了,這就是壟斷。
作為壟斷的收益集團程攀覺得沒啥不好的,這個價就是程攀自己訂的,工業發展要第一桶金,不賺白不賺。
至于這麽高的價影響競争,導致技術無法進步,這種情況十年內不會出現,工業化生産首先就是産量,在産量提上去後在利用技術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在市場中競争。
程攀剛擺脫作坊生産的窘境,工業體系現在還是吃肉長身體的階段,還不是參與市場搏殺優勝劣汰的階段。
在比這個時代的市場價低一籌的價格下,程攀的鋼鐵器具不愁銷路。
鋼鐵在這個時代是管制物品,這是一種比鹽和糧食看的更死的一種商品,一般只要比較大的勢力需要大量采購鹽和糧食還是有門路的只要撒錢一切好說,但是鋼鐵不是田裏種出來的,或者是海水煮出來的,這個時代只有官方才有資格大規模煉鐵,民間出現大的煉鐵作坊絕對是想造反。
而且打鐵的動靜非常大,想要私下裏搞出鋼鐵只能偷偷摸摸的敲。
想要搞出産量,元朝的大兵就上門了。
在這個時代各種勢力只會發愁沒有搞鐵的門路,在市場上鐵器一直是缺貨的。
Advertisement
但是程攀的勢力崛起後,打破了這種局面,在程攀的市場上一排各式各樣的農具排成一排,這些農具皆是鋼鐵制造,而這個時代大多數農具都是生鐵鑄造,用的時候都怕磕着石頭,這讓缺鐵的勢力感到震驚,開始大量采購。
但是市場上的鋼鐵農具似乎永遠不會減少似得,被采購走一批接着又放一批。
外貿組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開始只賣九點五折的金屬農具頭,那些鐵鍬鐵鏟的那根木杆就被剩下來了。
這些鋼鐵農具只要稍稍加工就是一柄好武器。
于是周圍小到地方大族采購一些農具方便以後和別的村搶水源搶地界鬥毆,大到元朝的軍事采購官為了貪貪錢直接從程攀這買,剛開始只是買農具,自己回去改,後來發現程攀領地中槍頭買的更便宜,直接從黃州領地這定制。
至于原本附近元朝官方煉鐵廠,在這幫蛀蟲的努力下,工匠遣散的遣散,高爐熄火的熄火,元朝在江南的軍工業完全被程攀這支不受控制的勢力給掌控。
鋼鐵和軍工業是絕對不能市場化的産業,但是元朝對自己的行政人員控制能力太低,加上沒有防備,在官員的貪婪下,被動的參與了市場競争,而且在競争中還沒有得到國家的扶持,反而遭到主管官員的拆臺,大量的鋼鐵技工被賣給了程攀。
脫脫自然不知道這一碼事,他正被程攀領地中的富庶所吸引,真正考慮要不要去打劫一番,來彌補自己的財政漏洞,但是又害怕程攀暴力起來會給江南帶來巨大的破壞。
想想這些年來共合軍的戰績,最終還是放棄了。
而且脫脫得到了共合軍在馬鞍山兩岸以及如臯縣修建城堡的消息後,知道程攀這個問題還是等年景好的時候解決,現在這個多事之秋內無法快速的鏟平共合軍的勢力,只會讓當下的情況變得更糟。
而如今程攀的堡壘已經起來,就不是憑借幾個萬戶所能剿滅的問題了,程攀這只老虎遠比脫脫想象中的強大。
先不說領地中的鋼鐵産量已經達到五萬噸每年,單單是預備役建設就夠元軍吃一壺,程攀現在在黃州領地進行極限動員,可以拉出一支15萬人的純火器軍團。
每個月十來艘滿載硝土礦的大船給予了程攀暴兵的底氣,這些民兵每年一百發的實彈訓練以及嚴格的隊列訓練讓他們可以在一個月內迅速開赴戰場。
而元朝的火器軍隊發展的很不好,因為元朝的硝石儲存十分不足,損耗太嚴重,程攀在這幾年季度性的光顧元朝各大城市的倉庫,只要有大炮的城市,倉庫裏的硝石都被被程攀定時取走。
管理倉庫的人不明所裏,只好報了一個因為天熱硝石被蒸散的原因。
而這個原因也普片被元朝的官員所接受,因為發生的不止是一起。
作為消耗硝石的大戶,火器軍自然也就組建不出來,元軍的遠程打擊力量還是以弓箭為主,原本想組建火器軍的河南高官也就打消了這個心思,連到程攀這購買火器的動作也都停了下來。
而擁有如此力量的程攀也不是沒有缺點,現在開始向工業區發展的黃州一號主基地的財富生産總量開始達到了三個領地之冠,大量的人口以及實體産業聚集在此處,一點戰略縱深都沒有。
尤其是黃州兩岸的重工業區,此地是程攀治下的精華地帶,集中着此時領地中百分之三十的重工業産能。
但是此地離南京實在是太近,只有幾十裏路一江之隔。
要不是長江是天險,已經被程攀的水上力量掌控,程攀連睡覺都睡不安。
江北領地有長江阻擋,但是馬鞍山礦區在江南,就沒有任何保護了,程攀的軍隊還是護村隊的時期,程攀的火器軍團和民兵隊伍和當塗縣的地主讨伐軍打了一仗後确定了馬鞍山山寨在本地的立足。
對于地主來說,這些山賊不出山劫道,只是開山取礦,牲畜無害。
此時程攀在此地沒有其他敵人,但是随着程攀的勢力壯大,元朝上下對程攀開始防範,被長江所隔離的孤地馬鞍山就成了程攀的阿喀琉斯之踵。
為了确保領地中的這片大鐵礦不得有失,程攀決定建造防禦工事。
當然要造就要造最好的,大名鼎鼎的棱堡成為程攀的首選。
不停折疊的城牆沒有火力死角,在突棱和凹棱處城牆的厚度要大大的增強,而在其他地方由于是斜面巨石和炮彈都會碰到斜面而被卸開力道。
實際上程攀花費巨大建造棱堡是一種浪費,在這個時代元朝連炮都是滑膛炮,別說打穿棱堡,就是轟開和州的外磚內土的城牆都難。
而元軍攻城時用投石機也就是回回炮比較多,至于火炮攻城那是殺傷城牆上的人的,不是和龜殼城牆叫板的。
在以後的戰事中,領地中的火炮射程一直壓制住對手,能打到棱堡上的遠程重型武器奇少。
而在程攀統一全國後,此時建造的這批棱堡僅僅具有歷史紀念意義。
現在在程攀的一聲令下,大量的紅磚以及水泥被運送到幾個工地上,在黃州領地的東邊幾個棱堡阻擋住南京對領地的一馬平川,而在如臯縣基地兩座棱堡也開始守護着沿海基地。
在1345年下半年,領地的防守壓力大減,在這一年共合軍難得的沒有任何戰事。
程攀在度過了開局的困難時期後,開始走向韬光養晦和平崛起的道路。
而此時臺灣領地上開始煥發出強大的生産動力,從基隆煤礦投産後,大量的煤炭開始供應黃州領地和本地的三號鋼鐵廠,與此同時原始的化工産業開始在臺灣上興起,三酸兩堿的産量越來越大。
1345年十月份的時候,臺灣領地上已經移民了六十萬人,絕大多數數都是農民。
在這片空曠的土地上,在優質的鐵質農具和畜力和蒸汽動力的幫助下,臺灣的糧食産量已經可以自給自足。
在程攀的規劃中在合成氨工業出現以前,臺灣是需要容納300萬人口的土地,至于現在遠遠不夠完全開發臺灣領地的農業資源,當然程攀的意思不是臺灣只能養300萬人,而是只有三百萬人才不至于讓臺灣上的肥沃土地荒蕪。
至于當臺灣人口超過300萬人時,那就是開始搶南洋各島的田地的時候了,在這一百年中人口是遠遠不夠圈地的。
某一地的人口太多,有沒有工業區,全靠第三産業養活多餘人口,純屬對人力資源的浪費。
中國封建社會就是這樣,底層的農業人口養活這龐大的文官管理階層,以及服侍他們的第三産業人群,在中國古代一個達官貴人被一大群人前呼後擁的前進,這些圍着顯貴的仆人就是第三産業的人群,相對現代的第三産業向大衆服務,這些人只向貴族階層服務。
所以程攀對原時空的一些人說的每次改朝換代把中國人殺一輪,空餘出土地解決矛盾的說法持相反看法,不是每次改朝換代殺一遍農民,而是把盤踞在高層的貴族食利階級清理一遍,給廣大農民的枷鎖松一下。
給農民造成災難的就是那些不事生産舞文弄墨的文字游戲高手,掌握輿論的是他們,剝削大衆的也是他們,中國的土地上是可以容納2億人口的,但是往往到達一億人就到了極限。
一切都是那些脫離實際的文人管理者的錯。
程攀不會建立一個王朝,然後布種留下一脈皇族,然後幾百年後被推翻。
程攀決定實行一種超時代的制度,雖然對于這個時代太先進,但是程攀還是決定克服一切困難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