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胡”、“西”、“番”、“洋”, 哪一項用來命名漢朝引進的外來作物?①

嬴政果斷地選了“胡”。

此前水鏡提過明朝引入的美洲高産作物之一“番薯”,所以“番”姓先被排除。

西瓜是唐朝末年引入,“西”姓也要存疑。

剩下的“胡”與“洋”有什麽區別?

洋, 顯然有着走水路的含義。排除法之後, “胡”無疑是最合适的選擇。

水鏡:

【公布答案, 應該選A“胡”姓。讓我瞧瞧彈幕, 絕大多數觀衆都選對了。

來看一組“胡”姓外來作物的例子,放圖片1-6.JPG。

胡瓜(黃瓜)、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蘿蔔、胡椒。

這六種都是如今餐桌上的常客,前四種在張骞鑿空西域時被引入中原, 後兩種在唐朝年間引入。

為什麽今天對它們的習慣性稱呼有所不同?前四者慣稱其括號裏的名字,而後兩者繼續冠以胡姓呢?

謎底就藏在傳入時間裏。前四者在漢朝傳入,後兩者在唐朝傳入。

從漢亡到唐興, 兩個朝代間隔了近四百年。期間經歷了混亂的三國、魏晉南北朝,還有隋朝。

其中, 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崇胡重夷, 繼而下令避“胡”諱。《太平禦覽·趙錄》所記載的“ 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

Advertisement

胡姓的外來農作物們也沒逃過這輪改名風波。

相似改名風波在隋朝又來一次。在杜寶的《拾遺錄》中可以找到相關記錄, 比如“隋大業四年避諱, 改胡瓜為黃瓜”。

經過這兩輪的避諱, 漢朝傳入的外來“胡姓”農作物就有了我們如今熟悉的名稱。

此前提到走陸路從西邊傳入農作物的朝代, 一集中在漢朝,二是在唐朝。唐朝年間引入的物種逃過了前兩次的避諱, 也就繼續着“胡”姓。

做個歸納, 胡姓農作物, 多是從北方或西北而來。其引入中國時間早, 大部分在漢朝年間。

再看選項C“番”姓, 它是繼“胡”姓之後, 另一大外來農作物家族。

恰如廣為人知的“番薯”,此類作物多是美洲傳來的,時間集中在明朝年間。像是番茄、番豆(花生)、番麥(玉米)、番椒(辣椒)等等。

這一批農作物的命名較為駁雜。因為引入時缺乏統一的書面語,各自都着不同地區的別名。以辣椒舉例,它又被叫做海椒、辣子、辣角等等。

從命名方式或能看出“胡姓”與“番姓”農作物的引入方式不同。前者起于張骞鑿空西域,獲得大漢朝官方支持,命名較為統一。

後者起于歐洲船隊抵達明朝,從民間多點散發式引種。

真正成規模種植需等到清朝年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名稱是各地各叫各的。

人過留影,雁過留痕。不同朝代的氣象與底色亦會留存于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中,從外來農作物的命名之中窺得一二。】

鏡前,嬴政與朱元璋不約而同地點頭。

兩人立刻開始思考,由大秦/大明主動引入的農作物該冠以什麽稱呼呢?這個問題記錄下來了,繼續看視頻。

【再看B選項。比起“胡”與“番”,西姓農作物遠稱不上望族。

舉例唐末傳入的西瓜、明朝傳入的西番菊(向日葵),清末傳入的西蘭花,它們的原産地不一樣且傳入時間也不同。西姓家族成員就像是大雜燴,共同點是都是從西邊來的。

最後的選項D“洋”姓,它就很好理解了,是與西洋傳教士的活動相關。

類似于洋芋(土豆)、洋蔥、洋莓(草莓)、洋橄榄(油橄榄)等等,這些作物有些早就傳入中國,但一直沒有引得重視,在文獻中罕見其身影。時至清朝,它們才開始逐漸活躍于餐桌上。

除了以上四大家族外,還有一些外來稱呼。

最有名的是張骞帶回來的葡萄與苜蓿,分別是古時大宛語bu-daw與buk-suk的音譯。

現在大致了解了農作物的命名方式,再把鏡頭轉回張骞鑿空西域。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骞啓程向西而去。他出使西域的最初目标并非帶回新物種,而是奉劉徹的旨意,要去聯合大月氏一起對抗匈奴。

談到對抗匈奴,很多人會比較秦漢兩朝。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軍三十萬北拒匈奴。後來秦朝又征徭役修建了秦長城将其攔截于關外。

對于此事,《史記》有載,始皇帝之所以做此決策,與聽聞前燕國術士盧敖做出谶言“亡秦者,胡也”有關。

彼時,始皇帝已經踏上求仙之路,但解讀他的政令時不可一味歸于迷信之說,荒唐地認為他會為一句谶言就發兵北征。

出兵與造長城,其實與當時的局勢相關。

六國已經被滅,理論上哪一股勢力會對大秦造成威脅?

将「胡」字解讀為北方的匈奴胡人,符合一般正常邏輯。

我們已經知道秦漢時期處于暖期,而且在秦朝末年氣溫不斷穩定上升。

這種環境對中原王朝是風調雨順的好日子,對于北方勢力也一樣。匈奴能在草原上獲得更多食物,以而有力量變得越來越兵強馬壯。

回溯歷史,匈奴确實在秦滅漢興之際不斷發展壯大。

換句話說,秦始皇北抗匈奴的策略大方向上頗有前瞻性,而不是聽了谶言後的糟糕決定。

現在有人說漢朝的匈奴比秦朝的兇猛,所以秦始皇壓根就不用興師動衆去對抗匈奴,這就是典型的倒果為因。

假設始皇三十二年,秦朝沒有在匈奴勢弱時對其迎頭痛擊,誰能保證在氣候穩定的溫暖期匈奴不會迅速壯大?

令人唏噓,此“胡”的威脅被滅,但彼“胡”的危害難測。一語成谶,似逃不出的預言宿命,秦朝終是亡在了胡亥手中。】

嬴政瞧到這裏,不免又想起胡亥在歷史上的狠毒又愚蠢行為。此子如今仍舊天真,但那股活潑勁頭被他布置的一堆功課淹沒了。

還不夠,明天起再多加些功課。

嬴政被“亡秦者胡也”再次紮心,覺得對胡亥的教育可以更多一些。

從書本課業發展到實踐,讓胡亥深切認識秦朝一統天下的不易。敢搞破壞的皇子,就等着被大義滅親。

再把關注點放到給出這句谶言的盧敖身上,将其祖籍與名字都給記了下來。

如今不搞修仙問長生了,但不甘心讓術士們就此悠哉度日,總得把他們給充分使用起來才好。

怎麽用呢?

嬴政心裏已有大致方向。

之前聽咕咕講丹藥有毒,術士們煉出的元水是讓屍身不腐,而非讓活人青春永駐。

這給了他一些靈感。

換個角度看,術士們頗有創造性才能搞出讓屍體防腐爛的方法。那就別浪費其探索本領,圈定一些于國家發展有利的方向,讓他們去搞發明。

事情要一件件辦,等把具體如何使用方士的方案拟定後,再召其入鹹陽。

眼下,将關注點放回張骞西域行,此子最初出使西域的軍事目标達成了嗎?

水鏡:【張骞帶着一百多人的隊伍,懷揣聯合大月氏共同禦敵的使命踏上了河西走廊。不幸的是沒過多久就遇上了匈奴騎兵,百人隊伍被俘。這批人被匈奴關押了,一關就是十年。

十年後,匈奴的看守們終是放松警惕。

張骞帶着屬下開啓了大逃亡之路,他仍未忘記最初的使命。終于抵達大月氏國都,可是勸說一年多也沒令其君王同意聯合剿滅匈奴的計策,只能無奈離去。

在返回大漢途中,他再次被匈奴抓了,又被關了一年多。後來匈奴發生了繼承王位的動亂,他才得以再次逃脫。

時隔十三年,張骞重返大漢。出發時的百人隊伍,只剩張骞與祖籍匈奴的翻譯甘夫活着回到長安。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盡管最初的出使目标未能完成,但是此次外交之行途徑西域多國,在歷經劫難後獲得了各種詳實數據,例如地形地貌、風土人情、人口兵力等等。

這些實地考察所得是無比珍貴的情報,為大漢後來的抗擊匈奴與西征打下了堅實基礎。

說回新物種,張骞也把它們帶回了長安,豈止是給人多了幾種吃食。

此處放一張表格,需要者截屏,列舉出了漢朝絲綢之路上的新物種。表格1.JPG

比如苜蓿,它的生長能力極強。開始是作為飼養馬匹的上佳飼料,而後來在災荒年間也被用作救災食物之一。

再如芝麻。

可能有觀衆留意到了,我在引進芝麻的括號裏打上了一個※號,因為芝麻的原産地有争議。

在過去的文獻認為它是從西邊引種的。

比如北魏的《齊民要術》中記載:“胡麻,漢張骞從外國得胡麻子。”

又如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到“漢使張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考古證據卻表明芝麻在中國的生長歷史遠早于漢朝。

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與杭州水田畈遺址,都發現了炭化芝麻籽粒,其距今約四千五百多年。

由此可見,早在張骞出使前,芝麻已經在中國生長了。

且不論起源地,此處要說由它在漢朝悄悄引發的一場烹饪革命——芝麻油,從漢朝起逐步登上歷史舞臺。

先秦時期,人們的主要烹饪方式是烤、煮、蒸。

其中也有用到“油”,當時多稱之為“膏、脂”,是取用動物油。

等到了漢朝,人們開始利用起了植物榨油術。芝麻油被制作出來,最初被用到軍事領域。】

嬴政眼睛一亮,這事要細說!

就聽水鏡子播放着:

【《三國志》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麻油作為火攻輔助武器登場。

《齊民要術》描述了漢朝榨油使用芝麻、麻籽、蕪菁等植物。它也記載了目前可查的中國第一道炒菜,即銅鍋例做出的芝麻油炒雞蛋。②

不過,炒菜的普及過程很緩慢。

一方面是榨油術不夠成熟,另一方面受限制于無法低價規模性生産導熱性好的炊具鐵鍋。

直至宋朝,炒、煎開頭的食物才越來越多,而用到的食用油也多是芝麻油。

《夢溪筆談》:“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也許,有人好奇古今大不同。

如今吃的食用油多見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為什麽芝麻油能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獨占鳌頭?大豆從先秦就開始廣泛種植,大豆油在古代怎麽不是油王呢?

原因簡單,這取決于植物本身的含油量與當時提取油脂的技術水平。

明朝末年的《天工開物》對各類常見含油作物進行研究分析。

以當時的技術,測出含油量排在榜首的是芝麻51.8%,而大豆只有15.6%。換算成出油率,芝麻是33.3%,大豆只有7.5%。③

這就是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植物食用油多用芝麻的原因。

元朝,越冬型油菜傳入中原。

菜籽的出油量雖不及芝麻,但也能到25%。漸漸,菜籽油也占據了食用油市場的部分份額。

等到清朝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含油量相對較低的大豆後來者居上了。

憑什麽呢?

自然是憑借榨油技術升級。有關古代榨油術的變化,涉及機械制造,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關于大豆,它能引出的不只是機械變革史。

本集加更閑聊的一桌菜,僅剩最後那盤皮蛋豆腐沒有講,而豆腐亦是使用大豆作為原材料制作而成。制豆漿易,制豆腐就需神奇技術,需打開化學世界的大門。

既然有關大豆的故事一兩句講不完,會分散到之後的視頻裏再談。

我真沒有随意挖坑。請大家期待下個新主題《砸開煉丹爐,扒一扒神秘的古代化學》。

下集見。】

嬴政緊握毛筆,只覺一股氣不上不下地卡在嗓子眼。他期待的具體煉油方法,竟是被放到了以後再談。

不僅如此,前幾天靈光一閃把豆漿給磨出來了,正想要聽聽大豆的其他妙用。為什麽這集視頻偏偏斷在此處?豆腐實圖已經放出來,具體制造方式也要等下集揭秘。

七天,還要等七天才能看到下一集更新。

化學又究竟是什麽玩意?

夜半三更時,嬴政只想大喊:催更!

作者有話說:

①農作物名稱演變,參考《從中國常見農作物的漢語別名看其産地及輸入》,陳朝鮮,期刊《農業考古》2011年01期

②《齊民要術》:

“收子壓取油,可以煮餅。一傾收二百石,輸于壓油家。”

“打破(雞蛋),著銅铛中,攪令黃白相雜。細軍蔥白,下鹽米,渾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③植物油與動物油的使用資料:《中國制油史》,何東平, 袁劍秋, 崔瑞福主編

同類推薦

陰陽鬼術

陰陽鬼術

玄術分陰陽,陽為道術,陰為鬼術。
林曉峰學鬼術,抓邪祟,可卻陷入一個又一個陰謀詭計之中。
神秘的抓妖局,詭異的神農架,恐怖的昆侖山。
且看林曉峰如何斬妖魔,破陰邪!

逍遙小僵屍

逍遙小僵屍

女鬼別纏我,我是僵屍,咱們不合适!
驅魔小姐姐,你是收我,還是在泡我!
又是這魔女,哪都有你,再來打屁屁!
還有那妖女,別誘惑了,本僵屍不約!
()

陰九行

陰九行

1912年宣統帝溥儀退位,1949年新中國成立,1978年施行改革開放......
一個朝代的更疊,往少了說,幾十年,往多了說,幾百年,而某些匠人的傳承,卻少則上百年,多則上千年啊。
我将滿十八歲的時候,我師父跟我叨叨,“婊子無情,戲子無義,至于幹咱劊鬼匠人這一行的,既要無情,也要無義。”
劊鬼匠人,赤腳野醫,麻衣相爺,野江撈屍人......
這些陰九行的行當,你沒聽說,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販妖記

販妖記

如果我告訴你這一切都是真的,你會相信嗎?
摩梭族一次離奇走婚,開啓我半輩子不平凡的人生。
千年乾坤盒,亡者不死河。
以實際發生的諸多靈異事件為素材,大量引用鮮為人知的民風民俗,向你展示不為人知的靈怪世界!

大神歪着跳

大神歪着跳

我叫黃埔華,是一名出馬弟子,人稱東北活神仙。 本人專注跳神二十年,精通查事治病,看相算命,代還陰債,打小人,抓小三。 承接各種驅邪辟鬼,招魂問米,陰宅翻新,亡靈超度等業務。 另高價回收二手怨魂厲魄,家仙野仙,量大從優,可開正規發piao! 如有意加盟本店,請點多多支持本書!

靈玉

靈玉

財迷道長新書已經在黑岩網發布,書名《午夜兇靈》:曾經我是個無神論者,從不相信世上有鬼,但是在我當了夜班保安之後,不僅見過鬼,還需要經常跟鬼打交道,甚至我的命,都被鬼掌控着……
人品保證,絕對精彩!
那天,隔壁洗浴中心的妹子來我店裏丢下了一塊玉,從此我的命就不屬于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