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
朱權心很累, 自認尚且是十五歲的孩子,還想任性幾年而不是立刻開啓兄友弟恭模式。
五哥不厚道,欲将父皇抛出的難題禍水東引, 可自己從哪去找适合簡化字體的人才?
朱權正想着尋借口推脫, 卻聽避無可避的問話聲響起。
朱元璋注意到朱橚把目光投向朱權, 就把這種眼神暗示當做一種回答。朱權擅長文學, 是能作為專業人才來答題。
于是,他沒有繼續為難老五,而是改問十七子。
“周王近年更喜研究植物, 接觸的農民比文士更多。十七,你更喜讀詩書,還是你來講講誰更合适搞一搞字體簡化?”
朱權:別問, 問就是後悔年少輕狂,把喜好讀書的名聲傳了出去。
父皇問得如此直接, 自己無法避而不答。
具體要怎麽回答卻有大講究。既要推薦有真本事的人, 又要避免留下結黨之嫌,更要不能得罪了下一任帝王。
俗話說“天子門生”, 如今世人重視師承關系。
簡化漢字之後, 緊接着就是識字普及。誰是簡化字體的負責人, 不免成為簡化漢字之師, 也就注定被推出去代表了某個利益群體。此人選如何能不慎重。
朱權瞬間想到很多方面,但沒有沉默太久就給出了回答。
“兒臣聽聞洪武二十一年的進士解缙才德兼備, 私以為其可行簡化漢字之事。”
“解缙……”
朱元璋聽到此名, 沉吟片刻。
他當然記得解缙, 年僅二十就考中了進士, 是才學方面頗有過人之處。
解缙在另一方面更有非常之能, 極度敢于針砭時弊。
竟是敢以漢朝的七王之亂對比明朝的藩王制度, 預言洪武帝若行此舉恐為将來埋下禍患。①
不止于此,後來更是敢起草《論韓國公冤事狀》。
韓國公即李善長,大明開國功勳之一。
朱元璋曾經贊李善長為開國第一功臣。
時遷事移,人總是會變的。昔日功臣,居功自傲。七十多歲的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但為擴建豪宅居然不經皇帝允許,私下向湯和借兵三百。
功勳武将私自調兵,實乃大忌。
李善長說是找人手修房子,從哪裏找不行,居然把手伸入軍隊。哪怕你就覺得士兵用得順手,為什麽不向皇帝請示一句呢?
這種操作簡直就是離譜他爹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朱元璋早些年五次三番敲打李善長,豈料對方毫無自省之意。
當聽聞湯和上報被借兵的離譜情況,即刻把李善長以欲行謀反的罪名下獄,并且将李家七十幾口人全部連坐誅殺。
後來,解缙為王國用代筆,撰寫了谏言文書,直言洪武帝對于李家的判決太過殘忍。
李善長在明朝建立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年事已高,行事糊塗嚣張是真,但遠遠談不上謀逆之意。
誅殺功臣及其全家,妻妾子女一個都不放過,未免令天下人寒心。無奈是李家人已經死了,唯願洪武帝在日後多行仁政,不要再搞嚴酷刑法。
朱元璋确實非常欣賞解缙的才學,對他說過“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①
然而,再怎麽欣賞一個臣子,也不可能真把他當做兒子。即便是親子,也無法容忍對方啥話都敢講的疏狂性情。
前年,讓解缙辭官,把人給趕走了。命他在民間好好學習幾年,再談入朝為官。
現在回過頭去看,究竟是誰錯了?
解缙的谏言無不應驗。
歷史上,藩王之亂發生了。
對于大明開國功勳的誅殺與将那些人全家連坐的手段實太過狠辣,這讓明朝君臣關系從一開始就失衡。
什麽話最刺耳?
是忠言最為逆耳,是揭破了真相的大實話最叫人難堪。
朱元璋深知錯不在解缙。錯在自己心胸不夠開闊,成不了唐太宗,也就容不下那些直言谏文。
眼下,朱權提名被趕回老家的解缙,還真是敢講,約等于隐晦指出皇上的錯誤。
“寧王的這個提議很不錯。”
朱元璋給出了明确的定調表态,向朱權投去贊許的一瞥,還露出了欣慰微笑。
這是肯定了朱權的直言不諱,更是向其他人表明自己已經變了,變成一個善于改錯的皇帝,
一時間,上書房內氣氛看似融洽。
朱權嘴上自謙着連連表示不敢當,背後卻已經冒出一層冷汗。
獲得來自老爹的微笑式首肯,真的挺吓人的。這種父慈子孝的大場面,他不太想要,每次都是挑戰心髒承受力。鬼知道老爹的包容心會持續多久,不是他膽小,是十幾年以來都活在朱元璋的高壓政策之下。
這會,朱權又偷瞄了四哥。
也不知朱棣心裏怎麽想的,是否對預言藩王會造反的解缙毫無芥蒂。
朱棣捕捉到了來自弟弟的偷瞄,神色溫和地微微點頭以表肯定,卻見朱權回以僵硬的笑容。怎麽形容呢?有點像是炸毛的小狐貍。
朱棣無奈,看把弟弟給吓的,自己有那麽積威過甚、心口不一嗎?如今正值用人之際,既然解缙有才能,必是要啓用他的。
朱權也唾棄自己的下意識反應有點慫,他不是真的害怕,就是太不習慣來自老爹與四哥的溫情。
忽然覺得五哥朱橚給他挖坑的做法更加親切。大事不好!怎麽會有這樣的可怕想法,喜歡被挖坑,不喜被贊同,他該不會真的有受虐的癖好了吧?
朱元璋将兒子們的互動瞧在眼裏,真就是又好氣又好笑。
也罷,時間會證明一切。過去的行政風格将被新政取代,那些犯過的錯誤将被逐一撥亂反正。
欲行改革之事,必要用到類似解缙那樣的敢說敢做之輩,而非明哲保身之徒。
朱元璋:“獨木難支,你們也別藏着掖着,想到什麽好的人選盡管提,就比着寧王的提名來。”
有了朱權大膽提議在前,上書房內其餘人不敢也不能保持沉默。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講了起來。
在場衆人沒有想到,後來人們把此次會議與秦朝隸變并稱為兩次重要漢字改革。評價洪武二十六年秋的上書房會議打響了「漢字近代化的第一槍」。
重大變革不限于一處。
始皇二十九年秋,一件前所未有的物品被送入鹹陽宮。
經過墨家弟子一個多月的實驗,首款紙張樣品被制作了出來。
嬴政摸着初制版本的紙張,其表面粗糙不堪,更沒解決墨汁洇散不利書寫等問題。就算如此,他依舊難掩喜悅——太好了,大秦能以廉價材料制作出紙了!
從今天開始,會加速大秦中央主導向地方推進以秦風為主的文化思潮。随着教育、選官制度等多方面改進,真正從實現思想上的天下歸秦是指日可待。
就在這樣的愉悅中,新一集的水鏡故事來了。
水鏡: 【生活裏,人們總有些不能離開的東西,比如誰都要呼吸空氣,再比如錢。“有錢能使鬼推磨”,“一文錢難倒英雄好漢”,與錢相關的俗語諺語不勝枚舉。今天就讓我們來瞧一瞧與“錢”相關的歷史。】
作者有話說:
①引自《明史》。另,解缙傳記中i記載他對分封藩王的觀點。“(解缙)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濞之虞。”
朱棣登基後,重用解缙,命其為總編纂,編寫《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