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一更◎
嬴政沒有停止追查劉邦的蹤跡。
兩個月前, 整頓司法刑獄系統,将項羽一系的亂秦反賊誅滅之後,繼續暗中搜尋史書上的“漢朝開國皇帝”。
并非為了提前殺死劉邦, 而為多了解一番潛在的危險人物。
不過, 尋人進度緩慢。
即便秦朝統一天下後完善戶籍制度, 但僅憑一個姓名很難迅速确定某個人的方位。
能夠鎖定項羽, 是利用了水鏡影像提到的“張良與項梁都避于下邳”線索。
關于劉邦的訊息卻少到可憐,咕咕講史時僅捎帶講過劉邦因徭役來過鹹陽,以及他的年紀比始皇帝小三歲左右。
嬴政了解排查工作困難, 更将現階段劉邦使用其他名字的可能性納入考量。
出乎意料,新線索得來全不費功夫。
今天,好消息買一送一地來了。通過水鏡了解到蕭何的重要性, 此人主動送上門,順帶幫助确定了沛縣劉邦的位置。
咕咕是真不錯, 會說話就多說點。
嬴政心情頗好地看着水鏡。
下一刻就感到臉驀地一痛, 他又被打臉了。
就聽鏡中飄出聲音,【嬴政的大一統理念很美好, 但實際操作起來很糟糕。大秦貨幣說起來是統一了, 但不多。
一斤有十六兩, 每兩是二十四铢。大秦的一斤約等于現在的250克。一枚「秦半兩」的理論标準重量該是八克左右。
根據考古實物, 卻發現出土的「秦半兩」銅幣重量不一。輕的只有五克,而重的超過十克。《史記》記錄這種情況是“各随時而輕重無常”。
近代使用的錢幣, 鑄造的差異值不超過千分之三, 這才叫貨幣統一。
反觀秦半兩, 始皇帝統一貨幣的想法挺美, 但真正執行政令時地方上落實得極其不到位。
秦朝确實禁止民間私鑄, 但是鑄幣權沒有完全歸于中央, 是地方政府各造各的錢幣。地方造錢在外形上遵從中央的命令,但在質量上偷工減料、缺斤少兩。
從這個角度就能窺見秦朝的政令不暢,中央對于地方的掌控力不足。
秦朝二世而亡,不僅因為胡亥與趙高造成的高層領導決策混亂,更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百姓生存困境。
輕重不一的秦半兩,是諸多暗雷之一。
劣幣驅逐良幣,好錢與大量惡錢的混用會攪亂市場,導致地區性物品價格飙升,時日一長勢必讓百姓生活受苦。
始皇帝一死,日積月累的人民生存矛盾多點爆發,秦帝國轟然崩塌。
其實,大秦滅亡的某些征兆沒有深藏于暗處,而是擺在了臺面上。就錢幣舉例,秦律中的《金布律》規定“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
這是用法律規定了不論錢幣質量是好或壞,百姓沒有挑選的權力,都以同一個标準使用。
秦朝官方非常清楚惡錢的存在,但是有效管制的手段不足。放任的結果必是會引發市場動亂,最終成為社會動亂的源頭之一。】
嬴政被當頭澆了一大盆冰水,剛剛升起的喜悅被澆滅了。
咕咕的那句話說很對。大秦表面上一統了天下,但其實沒有完全統一,竟是小到連一枚銅錢的重量都做不到一致。
真正的大一統基本是确保政令的上通下達,這個目标任重而道遠。
水鏡:【為什麽大秦官方會允許惡幣與良幣混用?與它的歷史背景相關。在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多年的歷史中,諸侯國各自鑄幣。
秦朝推行中央集權,可是從六國使用不同幣種變為秦朝境內全部使用秦半兩,從取締民間鑄幣到将鑄幣權完全歸攏于中央,這些變化無不需要足夠的時間。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人們對于鑄幣權力的思想認知不同。
今天我們理所當然地認同央行發行貨幣,認同鑄幣權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但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卻不一樣。
法家與儒家發生了激烈的思想沖突。
漢朝《鹽鐵論》中記錄了兩派不同的主張。
儒家主張開放鑄幣權,反對政府壟斷鑄造,推崇自由經濟。法家則截然相反,要将鑄幣權徹底收歸中央,而行官營經濟。
兩方的思想沖突不是發端于漢朝,而是始于先秦。
秦朝亡得快,沒能解決的鑄幣問題留給了後來的王朝。漢朝建立後,惡幣與良幣的鬥争繼續飙升。
秦末漢初的戰亂使得民生凋敝、國困民窮。
當時對于貨幣的觀念尚不成熟,以為錢幣購買力是不變的。
把錢幣減重就能增加它的數量,如此一來就有更多錢能夠去買買買,讓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
另外,漢初中央政府沒有能力包攬鑄造所有的銅幣。
于是,劉邦頒發法令允許錢幣減重,合法化了民間鑄造減重的半兩錢,是從”秦半兩“進入“漢半兩”時代。
對民間放開了私鑄的口子,也就讓各地諸侯的鑄幣享有了鑄幣權。
漢半兩的劣質問題比秦半兩更為嚴重。
秦半兩法定重十二铢,漢半兩由官方帶頭減重,而民間劣質銅錢的重量僅剩一铢左右。
中央政府鑄幣、諸侯鑄幣、民間商人鑄幣,三類錢幣大鬥亂開始,物價勢必飙漲。
漢文帝為了穩定幣值,采取了兩大有效措施。
一來勸農,将各方勢力從鑄幣差價的利益之争勸回到農事生産上去。
二來盡可能休養生息,停止用兵、不搞土木工程、各種赈災與撫恤都給實物而不用錢幣。
事實上的通貨緊縮政策,穩定了物價大幅波動。
在這種大環境中,不同鑄幣勢力在殘酷厮殺後出現了幾位勝出者,進入暫時的平靜。
平靜之下卻暗流洶湧。
一個最大棘手的問題來了。
倘若鑄幣争鬥中的勝利者不是龍椅上的皇帝,而是地方上的諸侯呢?
彼時,吳王劉濞封地在今天的江蘇一帶。
封地內有豐富銅礦,讓他借此發展鑄幣業。發行的銅幣以壓倒性優勢流行于大漢境內,讓他積累大筆財富。
當漢景帝下令削藩,吳王劉濞有着雄厚的經濟實力為依仗,也就順理成章成為率先發動七王之亂的藩王。
經此一亂,統治者終于充分意識到了鑄幣權的重要性。
漢景帝劉啓去世後,劉徹繼位為漢武帝。
提起漢武帝,我們更多熟悉他的武功。其實,劉徹在貨幣經濟上也很有想法,經過六次幣制改革,他終于将心心念念的鑄幣權收歸中央所有。
劉徹不只搞定嘞鑄幣權。
問:紙幣的濫觞始于何時?
正能追溯到劉徹執政時期。】
水鏡前。
朱元璋不由豎起了耳朵,大明寶鈔的老祖宗居然能找到漢朝頭上嗎?
作者有話說:
參考資料:《中國貨幣史》,彭信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