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二更◎

大明不缺白銀了, 還能有什麽遠憂?

對于這一題,朱元璋與朱棣不再一問三不知。盡管父子倆對經濟懂得不多,但能推測出人心的變化。

大明對白銀的需求量越大, 掌控相關渠道的人就越能獲得暴利。

歷史上, 明朝前期對于官員的壓制非常狠, 對于商業貿易壓制得也非常狠, 甚至催生了商人淪為倭寇侵邊行為,在取消海貿禁令後難免造成惡性反彈。

當朝廷無法占據主動地位,有效引導貿易市場良性發展, 部分官僚與大商人就會暗中勾結,将貿易利潤全數收入囊中。

如果沒有具備真知灼見的強勢帝皇登基,對于官僚體系進行清洗與改革, 就會造成百姓與國庫反而沒錢。

水鏡:【海外輸入的白銀緩解了明朝市場上的銀荒現象,解決了寶鈔貶值成廢紙後的貨幣短缺問題。

然而, 這種解決是被動的, 且極度消化不良。

白銀貨幣化後,沒有配套的政策去約束商貿市場。

前期老朱家帶頭遏制民間商貿, 後來開放民間海貿時再要做出規範卻有心無力。

新上位的皇帝本人欠缺能力, 開國祖制遺留下來的重重阻礙, 全球貿易大趨勢不可當的洪流與明人相關知識體系的缺失, 如此種種原因讓重建新秩序難如登天。

最終結局,明朝末年, 白銀數量再多卻做不到藏富于民, 皇帝也拿不出軍費應對各地頻發的起義。

錢流入了官僚、商人、藩王等勾結的利益集團手裏。

外加十七世紀進入小冰河氣候最為惡劣的階段。

糧食産量驟減, 必是要花更多錢才能購買, 物價持續飙升, 導致越來越多的百姓死于饑荒與天災。

到頭來, 天時、地利、人和,明朝一樣都沒能抓住。

不僅如此,還給後來埋下了隐患。

大量白銀依靠海外輸入,導致政府在調控貨幣方面的主動權被極大限制了。

商貿帶來白銀,而非政府開礦産銀,那麽誰掌握了商貿渠道與進行貿易的物資誰就有更大的貨幣定價權。

近代世界,西方資本控制着全球生産,控制了貨幣亦是能操縱世界生産物資。

因此,從明朝中葉,中國被動地進入了國際白銀貨幣體系。

其後歷經了清朝而直到民國的法幣改革,中國的幣制一直深受國際銀價變動影響,變相丢失了部分鑄幣權。

上圖。

來瞅瞅丢失鑄幣權的血淋淋教訓。】

一幅标注着彩色線條的世界地圖被放了出來。

線條從海洋上通過,連接了非洲與歐洲,其上還有貝殼與金元寶圖标。

簡明易懂,圖上畫的是貝殼與黃金的流向。

朱家父子倆想到本次視頻開頭咕咕挖的小坑。

在全球範圍內,直至二十世紀初,海貝才徹底終結了它作為貨幣的命運。

水鏡:【在先秦時代,海貝作為貨幣流通于中原,後來被金屬貨幣取代。

時間過去了兩千多年,東亞進入白銀化時代,但是遠在非洲仍舊以海貝作為貨幣。

古代中國的貝幣部分來源于印度洋。

讓我們以印度洋的馬爾代夫為起點,這次不向東走而向西走,能夠看到大批海貝被運入了非洲。

由于史料的匮乏,尚不清楚向非洲去的海貝貿易具體起于何時,又具體走了哪些航線。

能夠肯定的是早在十一世紀,猶太商人開始經營從印度洋到北非的海貝貿易。

其後,通過駱駝等運輸工具穿越了沙漠,海貝從北非抵達了西非。

十四世紀初,出現了明确文字記載表示海貝成為了西非貨幣。

《馬穆魯克行政全書(Masalik  al-absar)》中指出,馬裏王國國內的交易以貝幣進行。

等到十四世紀中期,西非形成了鮮明的以貝幣作為的區域,且在不斷擴大。

當時,海貝的主要輸入路徑是穿越沙漠的陸路。

等到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到來。

海貝的運輸方式迅速發生了變化,始于印度洋的大船,開往了北非與西非。

很快,陸路運輸被海路運輸取代,而且非洲使用海貝作為貨幣的區域越發深入非洲內陸。

葡萄牙人率先到來。開辟了從歐洲到亞洲的貿易新航路。

新航路途徑量産海貝的印度洋,也會途徑将海貝作為貨幣的西非。

一個巨大商機由此誕生。

在印度洋低價購入海貝,把它當作為壓艙物,不會占用在歐洲能售出高價的東方貨物空間。

返程途中,順手把海貝賣到非洲,賺取一筆高額差價。

自此之後,非洲形成了以海貝為主體的貨幣體系,其鑄幣源頭落入了歐洲人之手。

繼葡萄牙之後,荷蘭、英國相繼涉足暴利的海貝貿易。

在十八世紀開始了血腥殘忍的黑奴貿易,把人徹底物化,用海貝換取了黑奴。

被當作貨物售出的不只是活人,還有當地的黃金。

在歐洲人的推動下,非洲的海貝貨幣化更加徹底。

等到了十九世紀,歐洲多國廢止黑奴交易,并不是停止掠奪資源而是将人力資源變更為自然資源——

棕榈油。

十五世紀歐洲人就知道非洲盛産棕榈樹。

随着自然科學體系在歐洲不斷發展,十九世紀開發出更多棕榈油的用途。

通過氫化可以将植物油加工制作成為人造黃油,為城市中的勞工們提供了熱量食物。不求吃得好,起碼要吃得飽。

另外,棕榈油在工業方面用途廣泛。

比如作為肥皂原料,用于城市燈油照明,以及可以用作工業潤/滑/劑等等。

只看英國,十八世紀末從非洲販得的棕榈油約每年157公噸,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已經高達每年3萬多公噸。

這些貿易對非洲以貝幣結算。

海貝的原産地本來是印度洋一帶,而為謀求更高的暴利差額,德國率先尋得新的貨源。

殖民北非,掌控了北非沿岸的環紋海貝栖息地,以新的海貝取代了以往來自印度洋馬爾代夫的海貝。

徹底把控貨幣的源頭,以買入賣出為1:10的差價,賺到盆滿缽滿。

海貝貿易在二十世紀迎來殘酷結局。

二戰結束後,全球貨幣體系重塑,海貝被徹底踢出局。

曾經象征着財富的貨貝,在失去了貨幣價值後,不能說是一文不值,但也只能作為極其廉價的紀念品。

貝幣亡了,而非洲大陸的資源被歐洲殖民者殘酷掠奪,其經濟體系被摧毀,徒留滿目瘡痍。

這就是喪失鑄幣權的慘痛歷史教訓。】

水鏡前,朱元璋與朱棣皆是眉頭緊鎖。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而從非洲血淚史反觀大明的境遇,歷史上的華夏應該也遭遇了相似掠奪。

下一刻,咕咕的話證實兩人推測正确。

【非洲被掠奪走大量資源,從清朝到民國中華大地也是遭受相似劫難。

悲劇太多,數也數不清。

今天只舉其中一個例子。剛剛提到非洲被掠奪了棕榈油資源,而中國也被掠奪了與「油」相關的財富與資源。

之前的視頻,我們提到過大豆的妙用,它能夠制作豆漿、豆腐等食物。

與今天不同,截止清朝以前,大豆不似芝麻、油菜籽被大規模煉制食用油。

大豆模用于榨油的發展過程,恰是中國農産品資源被外來殖民者與侵略者掠奪的縮影。

上圖。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所産大豆的去向。

且說清朝乾隆在位時期,英政府派出馬戈爾尼訪華,這段歷史已經廣為人知。

那是1793年,十八世紀末,西方已經響起了機械轟鳴聲。

乾隆對于英國使團沒有給予高度重視,歐洲的那一套自然科學仍被視為奇巧淫技。

他講出了著名傲慢之言“□□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這話錯了嗎?

從清王朝的乾隆視角,他看到的糧食産量比明朝總體增大一倍,看到的是國庫的白銀盈餘有七千多萬兩,但看不見農耕文明必然盛極而衰。

東北是中國最早栽培大豆的地方之一,那裏也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清初實行對東北的移民開墾政策,大豆作為主要農作物之一在東北廣泛種植。

肥沃的黑土地所産的東北大豆,從品質到數量都超過了關內大豆。

清末,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強行迫使清朝開放門戶。本土農作物也被迫卷入了殖民貿易體系中。

同治八年,清政府不得不取消了大豆禁止向外國運輸的禁令。

此刻開始,自古以來的中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大豆,流向世界市場。

與棕榈油相似,大豆可以煉油,也就能用于工業産業比如照明材料、生産肥皂等等。

同時,大豆也能制作成為豆餅飼養家畜,而豆油成為西方人廚房裏的常見食物。

反觀清末中國,普通人家能頓頓食物用油烹饪嗎?

答案是不能。

十九世紀末,中國榨油業仍處于手工作坊為主體的經營模式。

從手工到機器的升級,卻是殖民化體系下的外國資本所推動的。

與如今引入外資不同,晚清政府喪失了關稅自主權。

英國與日本最先在中國建立了煉油廠。

利用中國的自然資源、極低的廉價勞工、煉制出了豆油後運往海外賺得高額差價暴利。

中國榨油業被動卷入工業化時代,悲哀地位于國際商業分工體系低層。

殖民者敲骨吸髓式的掠奪,讓東北大豆成了中國被奪走的衆多資源之一。

沒有全球預見視野的乾隆,怎麽可能想到他的那句“□□物産豐盈”最後走向那般境地。

我們能看到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後,西方人不只通過武器,也是通過一場場貿易進行着戰争。

白銀、海貝、棕榈、大豆,這些物品在世界地圖留下的流動軌跡,就是永不停止的利益争鬥,殘酷而血腥。

話到此處,本系列視頻也進入了尾聲。

最後放一張複原圖,是英國哈裏森在十八世紀發明的航海鐘模拟圖。

《劇透歷史》系列從大明的牽星板模拟圖開始。

十四世紀,鄭和帶隊下西洋,憑借牽星術,确定海船的緯度位置。

不過,想要更準确地橫跨大西洋、太平洋,而非僅僅沿着陸地沿海航行就行,還要加入另一個定位方式——經度。

十八世紀初,英國艦隊對戰法國勝利,但在返回時迷失在大海之上,最終四艘戰艦全員覆沒。

解決海上準确定位已經刻不容緩。

英國出臺了《經度法案》,以兩萬英鎊的天價懸賞,尋找能制作經度測量器的人才。

當時,自然科學理論已經認識到了地球的自轉周期規律。

早在1530年,荷蘭的天文學家傑馬·弗裏西斯發表了用時間來确定經度的假說理論。

通過計算兩地的時差,則可知兩地的經度差異,從而判斷相對位置所在。

因此,缺的就是一座高穩定性的航海鐘。

大海時有風高浪急,而以十八世紀的造船技術,船只搖晃不穩是常态。想讓時鐘在海上保持穩定很不容易。

直到1736年,鐘表匠哈德森博得頭籌,率先制作出了可實用的航海鐘H1。

其後幾十年,哈德森不斷精進航海鐘工藝。

在1763年,他改良出的H4航海鐘精确度遠超前幾個版本,而終于獲得了經度委員會頒發的巨額獎金。

牽星板指引了明朝寶船下西洋。四五百年後,航海鐘幫助英國艦隊橫行大海之上。

技術在創新疊代,支撐這一變化的是科學理論地不斷發展。墨守成規者只會被時代所抛棄,而落後必将挨打。

最後,僅以《周易》的一句話結束本系列視頻。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各位觀衆朋友,有緣再見。】

這一次水鏡上沒有顯示評論區,而是顯示出了系統的一段話。

【感謝您使用跨時空觀影系統服務,本系列視頻故事到此為止。請及時領取尚未選擇的獎勵,确定您所需要的反複觀影集數。倒計時60、59、58……】

朱元璋與朱棣瞧着水鏡上的字跡,不由有些悵然。

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水鏡不定期的出現歷經一年,給他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今天真的要與妖鏡說再也不見了。

有些舍不得,但這也早在預料之中。沒有時間傷感,把獎勵給及時領取了。

之後呢?

當然是全心投入年末特招考試準備工作中,以待大明迎來脫胎換骨時的變革。

另一個時空。

鹹陽宮內的水鏡上多了一段文字。

【謝謝秦朝觀衆的全程觀看,最後發送碎片3/3以慶祝本系列故事結束。

請您盡快領取獎勵,選擇反複觀影集數,以及報出您想要定制的虛拟影像內容。倒計時60、59、58……】

嬴政亦是來不及傷感,幸而早有準備,能及時反應做出選擇,以最快速度領取完獎勵。

然後目送水鏡徹底消失在了視野範圍內,而僅留手邊的視頻儲存器物成了這段離奇經歷的憑證。

別離早就成為常态,最後要說點什麽呢?

那就祝福吧。謝謝水鏡的出現,也感謝隔世之遙的咕咕制作了這些視頻,給大秦興盛帶來一縷生機。

宮殿外,起風了。明天一切會更好。

又是一年春天。

布言将一株楓樹種到了庭院裏。

去年盛夏,在制作《劇透歷史》系列視頻第一集 時,院內的一棵大樹不幸遭遇雷擊被劈死了。今年春天,她在原來的位置移栽上了一棵新樹。

春風起。

綠色楓葉迎風而動。今天也是美好的一天。

【正文完】

作者有話說:

明天還有一則短番外~

——

參考資料:

楊斌·著,《海貝與貝幣》

《中國制油史》,何東平,袁劍秋,崔瑞福主編

同類推薦

陰陽鬼術

陰陽鬼術

玄術分陰陽,陽為道術,陰為鬼術。
林曉峰學鬼術,抓邪祟,可卻陷入一個又一個陰謀詭計之中。
神秘的抓妖局,詭異的神農架,恐怖的昆侖山。
且看林曉峰如何斬妖魔,破陰邪!

逍遙小僵屍

逍遙小僵屍

女鬼別纏我,我是僵屍,咱們不合适!
驅魔小姐姐,你是收我,還是在泡我!
又是這魔女,哪都有你,再來打屁屁!
還有那妖女,別誘惑了,本僵屍不約!
()

陰九行

陰九行

1912年宣統帝溥儀退位,1949年新中國成立,1978年施行改革開放......
一個朝代的更疊,往少了說,幾十年,往多了說,幾百年,而某些匠人的傳承,卻少則上百年,多則上千年啊。
我将滿十八歲的時候,我師父跟我叨叨,“婊子無情,戲子無義,至于幹咱劊鬼匠人這一行的,既要無情,也要無義。”
劊鬼匠人,赤腳野醫,麻衣相爺,野江撈屍人......
這些陰九行的行當,你沒聽說,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販妖記

販妖記

如果我告訴你這一切都是真的,你會相信嗎?
摩梭族一次離奇走婚,開啓我半輩子不平凡的人生。
千年乾坤盒,亡者不死河。
以實際發生的諸多靈異事件為素材,大量引用鮮為人知的民風民俗,向你展示不為人知的靈怪世界!

大神歪着跳

大神歪着跳

我叫黃埔華,是一名出馬弟子,人稱東北活神仙。 本人專注跳神二十年,精通查事治病,看相算命,代還陰債,打小人,抓小三。 承接各種驅邪辟鬼,招魂問米,陰宅翻新,亡靈超度等業務。 另高價回收二手怨魂厲魄,家仙野仙,量大從優,可開正規發piao! 如有意加盟本店,請點多多支持本書!

靈玉

靈玉

財迷道長新書已經在黑岩網發布,書名《午夜兇靈》:曾經我是個無神論者,從不相信世上有鬼,但是在我當了夜班保安之後,不僅見過鬼,還需要經常跟鬼打交道,甚至我的命,都被鬼掌控着……
人品保證,絕對精彩!
那天,隔壁洗浴中心的妹子來我店裏丢下了一塊玉,從此我的命就不屬于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