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廷尉府議
正當廷尉看着信箋之時,門外管家來報:
“大人,相邦門下舍人求見。”
廷尉:“快請。”
廷尉連忙收起信箋,塞到一堆書簡下面,一面整理衣袍,開門相請。
門剛打開,相邦舍人已經到了堂下。
舍人:“在下拜見廷尉大人。”
“快快請起,請坐。”
舍人坐定,上茶,廷尉道:
“不知相邦大人有何見教,剛剛散朝即派貴卿相訪。”
舍人左右看了看,廷尉忙示意仆人退下。
舍人從袖中抽出一物,呈給廷尉道:
“相邦大人請小人将此物呈給大人,望大人徹查。”
“噢?”
廷尉見舍人呈上的,是一個和剛才自己收到的,一模一樣精致的牛皮袋,心裏已經有了些準備。
待抽出裏面的絹帛,見那上面的文字時,更加堅信了自己的判斷:這是和自己如出一轍的勸降書。
廷尉對舍人道:“煩卿回奏相邦大人,本官也收到一封一樣的東西,正要就此事進行徹查,請相邦大人放心,不日即将徹查結果奏請相邦大人。”
Advertisement
送走了相邦舍人,廷尉命人召集屬下廷尉府左、右監,左、右平和廷尉史來府議事。
廷尉将兩份勸降書交給大家傳閱了一番,然後開口問道:
“諸位僚屬,你們對這件事怎麽看?”
廷尉左平起身道:“回大人,據卑職看,這無非是秦國一貫的招降伎倆,不足為慮。”
旁邊的廷尉右平起身道:“我不這麽認為,從信的內容上看,雖是秦将所書,卻無甚新意,無非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倒是這投送的方式,令人疑窦叢生。”
廷尉鼓勵道:“噢,說說看。”
廷尉右平接着分析道:“從兩位大人同時接到信箋,且都是在府上門內處收到的情況上看,秦國奸細恐怕已經潛入大梁,而且探知兩位大人的府邸,說明兩位大人的安全也有所礙,這倒令人不得不防啊。”
廷尉點頭。
廷尉右平接着說道:“如此,當奏明國君,加強九卿以上官員的安全保衛,迫在眉睫。”
廷尉對廷尉史說道:“這個建議很好,替我草拟一個折子,明天早朝時,我要奏明國君。”
廷尉右平不動聲色地拍完馬屁,坐回到椅子上。
這時,手拿信箋,審看良久的廷尉左監起身道:
“大人,這秦國的信箋,好生奇怪,諸位同僚注意到沒有,這裏有個蹊跷的現象。”
聽廷尉左監這樣一說,衆人紛紛又接過信箋,互相傳遞着,仔細查看了一番。
廷尉右監似乎也發現了問題,問道:“你是說這用來書寫的絹帛?”
廷尉左監一豎大拇指:“正是。不愧是魏國第一神探,眼力着實不凡,問題就在這絹帛上。”
廷尉接過絹帛仔細查看,點頭認可。
廷尉左監道:“你們看,這絹帛分明是魏國所産,怎麽會用在秦國的勸降書上呢?”
廷尉右監說道:“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秦人買了我們的魏絹書寫,一種是我們魏國出了魏奸,是在國內書寫投遞過來的。“
廷尉判斷道:”這兩種可能性都有,在得到更多的證據之前,這兩個方向都要徹底追查。”
廷尉左監道:“廷尉大人,我仔細看了看,此絹帛應該還是專供官府所用,你們看,這上面分明有‘石記織造’标志,顯然,我們要先從‘石記織造’查起。如果‘石記織造’私自将官府專用的絹帛售賣給秦國,就是通敵之罪。”
廷尉右監設問道:“可如果是魏國內奸買了這絹帛,書寫了這信箋,會不會冤枉了‘石記織造’呢?”
廷尉左監看了看廷尉的臉色,轉向右監道:“右監大人,卑職以為,在此非常時期,為了魏國的安危,寧肯錯殺三千,不可縱枉一個,在國家社稷面前,區區一個小作坊,又何足道哉?”
廷尉點了點頭,深以為然,道:“左監大人說的對,此事幹系重大,盡快把絹帛的出處,調查出眉目來,當機立斷,施以雷霆手段,方可保無虞。”
廷尉右監跟着補充道:“還有這牛皮袋和字體,也是查勘的方向,順着這幾條線追查下去,就能查個水落石出。”
衆人正在商議,下人來報,“安邑邊關郡守和守将,用驿馬快遞來兩個公文,現已投到府上。”
“快呈上來。”廷尉吩咐道。
很快,兩份公文便呈了上來。
待兩個公文袋一打開,座位上一幹人等,立時面面相觑。
原來,邊關的驿馬快遞,也是兩份勸降書,和他們手裏的一模一樣,甚至連牛皮袋,都如出一轍。
“又來了兩件,真能湊熱鬧啊。”
廷尉将牛皮袋交給屬下查看,自己接過呈上的郡守報告公文,閱讀起來。
公文上詳細彙報了接到勸降書的時間、地點、方式等情況,與廷尉府和相府的一致。
接下來,是邊關郡守報告中提供的一個信息,引起了廷尉的注意。
他問旁邊的廷尉史:“前日,你們聽到街上的小兒歌謠,是怎麽唱的?”
廷尉史翻找到記錄,念道:“石梁三十裏,辛苦在山前;返照樓臺上,鬼委各半邊。”
廷尉:“邊關報過來的也是這首歌謠。奇怪了,怎麽偏偏在這個時候,忽然到處傳唱如此奇怪的歌謠呢?”
“要我看,這小兒歌謠,和這勸降書,應該有關系,兩案并做一案調查。”
廷尉吩咐右平道:“右平,馬上給我查一下這絹帛上的石記織造是什麽背景。”
“喏。”右平下去了。
這時,一旁的廷尉左監,嘴裏反複念叨着那四句兒歌,似有所悟,對廷尉道:
“大人,可否借我筆墨一用。”
廷尉左監拿過筆墨,在一個竹簡上,揮筆寫下那四句兒歌,說道:
“廷尉大人,您看,這分明是一首藏頭詩。”
“噢?”衆人忙圍了上來,細聽觀看。
“‘石梁三十裏,辛苦在山前’,這前兩句詩的開頭第一個字,分別是‘石、辛’。”
“第三句‘返照樓臺上’的‘返’可當‘反’用,而這第四句‘鬼委各半邊’的‘委’、‘鬼’,拼起來不是個魏字嗎?”
廷尉史讀道:“石辛反魏,這石辛指的是什麽?”
廷尉右監分析道:“看來,這秦國已經在我們邊關和各郡縣,暗自通聯了一些勢力,這石辛,或是地名,或是人名,或者是一個什麽組織。”
廷尉說道:“這石辛怎麽這麽耳熟,難道是陽武縣那個石縣丞?”
廷尉史道:“大人說的可是陽武縣縣丞?”
這時,廷尉右平回來了,“禀廷尉大人,經查,這絹帛确為石記織造出品,産自陽武縣,作坊主人是陽武縣丞石辛。”
廷尉立起身來,吩咐道:“通知大梁衛,調百名武卒,連同廷尉府二十名捕快,明日随本尉去陽武縣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