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帳前獻策(一)
陳平上前施禮道:
“回大将軍,在下曾為戍卒,并無軍功,也未曾任軍職。”
公孫敖心說,原來是個蹭熱度的。臉上遂現出一絲輕蔑神色,開口道:
“既然如此,那就在本将軍帳前,擔任一個侍衛吧。”
陳平見說,沒有道謝而退,而是上前一步道:
“禀大将軍,陳平不為謀軍職,實為大梁安危而來。”
一聽此言,公孫敖不僅沒有喜色,反而滿臉不屑,陡然變色,喝道:
“呔,小小更卒,口氣不小,你何德何能,竟敢妄言能謀大梁安危?要不是看在你和褚布是一道,立時把你一頓軍棍趕出大帳。”
帳內氣氛,陡然尴尬緊張。
未等陳平回話,旁邊的相國尉陉,忙示意公孫敖道:
“大将軍且請息怒,我看此人儀容不凡,似有些學識,不妨聽聽他有什麽主張,再論不遲。”
陳平見機,忙趁勢施禮道:“多謝相國大人,多謝大将軍。在下雖無褚布之勇,但自幼熟讀兵書,略知一些戰陣,值此國難當頭之際,我願以奇計,為我魏國抗秦竭盡所能。”
公孫敖一旁鼻子裏哼了一聲,冷笑道:“量你一個區區小卒,能有何計策。”
相國尉陉只得和顏悅色,垂問道:“既然你說有奇計,國家也正值用人之際,如能為守城助力,本相倒願意保你前程,只是不知你的抗秦守城之計若何呢?”
陳平見相國如此問,稍稍松了口氣,他知道,今天褚布碰巧救下相國大人,實在是天大的機會,無形中為他和褚布的下一步計劃實施,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幫助。
但同時,陳平知道,如果不能讓公孫敖心服口服,即使相國再保舉,也僅是個職位高低問題,那對他來說,一點都沒吸引力。
Advertisement
他必須争取調動公孫敖,直至調動整個魏國軍隊,只有這樣,才能改變魏國立刻滅亡的命運。
所以,他必須再刺激一下公孫敖,強化一下反轉效果,達到他對自己信任甚至言聽計從的目的。
陳平略一沉吟,正了正衣甲,斂容正色道:
“相國大人、大将軍容禀。在下以為,為保大梁萬無一失,當務之急,請大将軍下令,除大梁現有武卒外,其餘城池武卒,立即停止趕赴大梁,就地待命。”
話音剛落,帳內所有人都做出了相同的驚訝反應。
“什麽?”相國尉陉像看個怪物似的看着陳平。
褚布也驚呆了,他不明白陳平,為何出這麽一個,在他看來,都無比弱智的主意。
“哈哈哈哈哈”公孫敖大笑道:
“這就是你說的保衛大梁之計,荒唐,無恥至極。來人啊,将此狂徒趕出大帳。”
“喏”
當時上來兩名侍衛,準備架陳平出去。
“慢,大将軍,請聽我将話說完。”陳平伸手制止着侍衛。
相國尉陉也示意道:“大将軍,讓他把話說完,再趕不遲。”
見相國出手制止,公孫敖揮手示意侍衛下去。
相國尉陉再次耐着性子,盡量語氣平緩地問陳平道:
“大梁現今危在旦夕,兵力明顯不足,即使全部武卒都集合上來,也未必夠用,這中途停止,用意若何啊?”
公孫敖顧及到相國的面子,也盡量耐着性子,質問陳平道:
“你可知道,秦軍此次對外號稱五十萬大軍,實際也有十五萬銳卒,現在大梁僅五萬武卒,即使魏國全部武卒抵達,也僅八萬,我們以八萬抗十五萬,本就捉襟見肘,而且,集合令已下,停止集結,簡直是愚蠢。”
陳平見兩位棟梁重臣如此說,心裏倒禁不住暗喜,沒有他們的質疑,接下來他怎麽反轉,怎麽一鳴驚人呢。
只見陳平不慌不忙地說道:“相國大人,大将軍閣下,我想問一個問題。”
公孫敖沒答話,相國魏陉倒是很配合:“說說看。”
陳平:“我們魏軍是要與秦軍野外對戰嗎?如果魏軍與秦軍野戰陣戰,恐怕一對一都很難取勝。”
相國魏陉看向公孫敖,明顯,這是他應該回答的問題。
公孫敖猶豫了一下,不得不答道:“除非需要,未必野戰,應以守城為主。”
陳平接着問道:“既然守城,大梁的外城四周城牆上可同時布置多少守兵?”
公孫敖道:“一萬足矣。”
陳平點頭道:“城牆上,僅可容一萬守兵,那剩下來的士卒,不就沒事可幹麽?”
“如果武卒都彙集過來,八萬之衆,龜縮于城內,日夜煎熬,被動挨打,士氣如何保證。”
“軍在于氣,而非能。沒有士氣的軍隊,怎能打勝仗。何況,城內的糧食即使儲備再多,也經不起人多的消耗。”
相國魏陉反問:“運送器具、補充損耗、預備隊,難道不需要後備力量嗎?”
陳平随即答道:“運送器具,平民可以擔當,補充問題,如果戰術得當,損耗将很低,四萬之卒補充一年當沒問題。”
公孫敖身經百戰,對陳平此話甚不以為意:
“怎麽叫戰術得當,如何做到損耗最小,四萬之卒如何撐得到一年補充?”
陳平道:“大将軍閣下,說到戰術,就是一個字,‘耗’。”
“耗?”公孫敖問道。
“對,耗。”陳平強化道:
“秦軍此來必定希望與我軍野戰,速戰;最不喜歡攻城,更不願持久戰。任憑秦軍千般計,我們始終堅壁不出,不與其接戰,他不攻城,我就不動,一心守城。”
“大将軍、相國大人,這裏我們可以給秦軍算一筆賬:秦軍勞師以遠,攻城更是曠日持久的燒錢、燒糧、燒物資的無底洞。士卒每日的吃、穿、住、行、用,都需要靠大量的民衆來滿足。”
“按照‘一卒七養’的後勤保障标準,別說他號稱五十萬大軍,就是十五萬軍卒,也需要一百多萬民衆做支撐,這足足占秦國人口的二成,幾乎相當于秦國青壯年的大半。”
“随着戰況焦灼不下,時日越長,後勤和運輸人員的數量就會急劇增加。到後期就可能比這二成還要多,他們被迫停止耕種生産,專注于滿足征戰的保障,同時也得消耗。”
“兵法雲: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這樣耗下去,秦國上下必然生變,而大梁以逸待勞,兵精糧足,持久戰,我們沒有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