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帳前獻策(二)
陳平接着說道:
“說到損耗,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恰恰是損耗最大的,是兵家所說的下之下策。”
“秦軍此次出動十五萬軍隊,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夠上陣打仗的士卒,不過十萬餘。何況在城牆前,無論再多士卒,也無法展開,只能實行‘添油戰術’。”
“但凡攻城,騎兵、戰車無用武之地,只能靠弩兵、步兵和攻城裝備。這恰恰限制了秦軍三軍善于諸兵種配合的長處,也限制了秦軍戰術的使用。這種情況對我們是最有利的。”
“而守城,恰恰可以發揮我魏軍武卒的強項,如果能利用大梁城牆防禦工事,深壕壁壘,合理布置兵力,層層設防,利用距離大,防守縱深遠的特點,在秦軍攻城時,發揮強弓硬弩優勢,給敵造成最大殺傷,又可以将我魏軍的損耗降到最小。”
“只要弓弩、糧草齊備,這樣戰下來的戰損比,十比一可矣。如此,我們的五萬,足可當五十萬大軍。”
“秦軍遠師,期望攻我大梁,畢其功于一役,我們就要反其道而行之,給他們‘耗’到底,此計又名,喚做:‘持久作戰’。”
相國不顧公孫敖的臉色已轉緩,繼問:“持久作戰,實乃不得已之策。可萬一戰事焦灼,戰況緊急,消耗加大,兵力不足怎麽辦?”
陳平:“相國大人,在下的第二計是‘全民皆兵’。”
相國:“全民皆兵?”
陳平:“咱們大梁城內尚有四十萬居民,這四十萬人,用緊急募兵的辦法,可以補充足夠多的能戰之卒,防守城池當不成問題。必要時,甚至可以主動出擊,反擊秦軍。”
“如果将城內所有十七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男丁,集中起來訓練,這樣最少也有十萬,擇其優者,集中訓練組建強弩隊、投槍隊,沿城牆分布,随時更替。”
公孫敖凝神細思,值此發問:“募兵?即使募兵,你可知道,訓練一名武卒,需要經年時間。”
聽得出,大将軍的口氣已緩和很多,褚布在一旁也暗自舒了口氣。
陳平早有準備:“大将軍所言極是,往常訓練一名武卒,需要達到穿上三層铠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的重弓,背上五十支箭,扛着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三天的作戰口糧,半天徒步一百多裏的标準。”
“這樣的标準,一年都不見得全部訓練合格,但現今守城士卒,則完全不必如此高的要求。我們只需要能操強弩,會射箭的射手即可。凡青壯年男丁,略加訓練,皆可參戰。”
Advertisement
“尤其是操作弩機,訓練幾乎不用時日,只要有力氣拉開弩弓、會瞄準、會扣扳機,一日即可訓練完成。這樣,就能快速組織訓練出能戰之卒。
陳平見公孫敖眉毛一挑,似有所動,趁熱打鐵道:
“至于城池防衛之術,大将軍閣下想必早有準備。比如:城牆上,多設抛石車,遍布強弓弩機,消滅射程之內的敵軍;城牆前沿多設‘馮垣’和‘拒馬帶’,消滅城下幾十米之內的俯射死角,後面多伏硬弩,百步以外,任他辱罵咋呼,我自巋然不動,進到百步內,弓弩攢射,形成百步內箭雨死亡區,最大限度射殺秦軍。”
“城上多準備滾木礌石,沿牆多備鍋釜,多燒熱湯沸水,秦軍一到城下,沿牆傾瀉而下。”
“如敵登城,組織标槍隊,一律标槍伺候;架雲梯者,由雲鏟、長矛隊頂上捅刺,攀援城牆者,長劍、彎刀剁手。如此遠、中、近結合,立體防守,我大梁城高牆固,秦軍縱有百萬,又奈我何。”
“另外,我們可利用汴河穿城而過的特點,在河道上設置多重機關,防止秦軍偷襲城內,又可以在适當時候,組織敢死隊、夜襲隊,伺機出城,偷襲秦軍營寨,斬殺敵将,動搖秦軍軍心。”
公孫敖聽到此,已頻頻颔首。
陳平轉向相國魏陉說道:“全民皆兵的另一個層面,就是全民習射。”
相國魏陉不由得眼睛瞪大:“全民習射?”
只聽陳平說道:“對,而且是踴躍主動習射。”
相國:“踴躍、主動習射?”
陳平:“很簡單,一曰獎,從即日起,可號令城內所有男丁博籍者,每人皆操弓,每日必射箭,每個裏社、鄉、亭,每天組織射局比試射箭,守城之日,射局不止。”
“射者百步外,十箭**中五次以上紅心者,賞金;三次紅心以上者賞銀。凡是得金銀者,全部交給大将軍編入守城隊伍。”
“二曰罰,自即日起,凡是有普通糾紛和争訟的官司,雙方各執一詞,無需裁決,一律憑射箭結果決定輸贏。”
“争訟者每人各射一箭,射不中者輸,射中者為贏,無須再判。這些鄉裏鄰裏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再耗費人力裁決,又能改善民風,這樣,人們為了贏,都将努力習射,擇優異者,編入守城軍之列。”
公孫敖此時,不禁手拍案幾道:“此計甚妙。如此,守城兵員不缺了。”
相國尉陉也颔首道:“是個好主意,真乃全民皆兵的妙計。”
陳平接着說道:
“秦軍依靠強大的銳卒,企圖以攻下大梁一城,實現滅魏國的目的,我們就給他來個全國參戰,全民皆兵。”
“只要各個城池都以大梁為例,奮力抗秦。這樣,別說他十五萬大軍,就是百萬大軍,又能耐奈我魏國何?”
“這就是戰略上的‘持久作戰’和‘全民皆兵’,有此二策,大梁何憂?”
相國手捋須髯,喜上眉梢。
公孫敖面色愉悅,似乎心裏有了底,繼而問陳平道:
“如你所說,大梁可保。那停止開赴大梁的武卒,将如何處置呢?”
陳平心中稍定,接着說道:
“禀大将軍,這些武卒,卻有大用,這就是我所獻計策的第三計:‘各自為戰’。”
“外部武卒,以城、郡或縣為單位集結,每城郡派一名善戰的萬人将做統帥,以武卒為基礎,以城為據,就地補給,就地武裝,組建規模在萬人左右的軍隊,當然,人數越多越好,這樣下來,魏國最少将組織起十幾支萬人的部隊。”
公孫敖點頭:“這每城郡萬人的軍隊,怎麽各自為戰呢?”
公孫敖的意思很明顯,萬人軍隊,面對動辄十萬計的強大秦軍,幾乎是沒什麽抵抗力的。
陳平見問,不慌不忙地答道:“這些軍隊,原則上要聽從大将軍的統一號令,但在行動上要給予充分的自主權。”
“噢?”
‘統一號令’令公孫敖心裏很舒服,畢竟他是魏王任命的國家軍隊的統帥,但‘行動自主權’又是什麽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