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帳前獻策(三)
陳平看出公孫敖的擔心,說道:“這些外城郡軍隊,或許是左右大梁保衛戰,或者說延續魏國存在的決定性力量。”
“大将軍只要下達命令,給所派各城郡萬人之将充分的征兵、訓練、調動的自主權,除了像我大梁一樣,實行全民備戰外,命令他們堅持做兩件事,即可扭轉戰局。”
“哪兩件事?”公孫敖前傾身體,問道。
陳平:“第一件事,固守城池,遇圍不救。”
公孫敖有點懵了,這兩者聽起來好像有點矛盾啊。
陳平:“固守城池,是要積極募兵,組織訓練,修護防禦,遇敵來攻,即可固守城池。”
“守城時各自為戰,拼力頑抗到底。頒布拼死固守令,有不盡力戰而降者,任何士卒皆可斬其頭,斬者即為守将。”
“這樣,每城郡之守,必将帶兵拼死抵抗,最大限度消耗和遲滞秦軍的進攻。”
“遇圍不救,就是除了守衛本城拼死抵抗之外,即使他城求助,也不得傾城而出,全力救援。”
公孫敖忙問:“‘遇圍不救’,用意為何?”
陳平:“為了保護城池和消耗秦軍,防止我軍被秦軍調動,在城外被殲。以每城郡萬人之軍,據城而守,可以一抗十,就像安陵那樣,一個城池最少可拖住數萬秦軍。”
“而一旦離開城池,那就是一對一了,遲早會被秦軍逐個吃掉。秦軍向來喜歡圍城打援,殲滅有生力量,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之,憑城據守,耗費時日,盡量殺傷敵軍,豈不是秦軍最頭疼的策略。”
相國道:“嗯,有道理。可是那城池終究會破,那守軍豈不就……”
陳平道:“即使城破,已經給秦軍大量殺傷,戰略拖延、消耗敵軍的目的,已經達到。”
“城破之後,将士守卒可展開巷戰突圍,就近編入附近郡守軍隊再戰。如此節次抵抗,秦軍如果逐城攻取,恐怕幾年也拿不下魏國。”
公孫敖點頭:“如此說來,遇圍不救看似違背兵法,非膽識之士不敢擅為,當今之時,卻是可行之計。”
Advertisement
陳平接着道:“遇圍不救的要點,就是以城為據,耗敵殺敵,避免和強秦力拼,以我之強,對敵之弱,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被敵殲滅,此乃第一要務,務必作為軍紀傳達執行。”
公孫敖問:“那第二件事?”
陳平道:“第二件與第一件相關,就是充分授予在外城郡将領的靈活作戰的決定權,積極開展對秦軍的‘麻雀戰’和‘游擊戰’。”
“雖然強調遇圍不救,但不是說軍隊閉城不出,如果沒有秦軍來攻,則可以适當出擊,靈活機動的展開游擊戰。”
“而對于被圍之城,不被秦軍圍城所誘,要以我為主,趁敵不備,主動出擊,與圍城秦軍展開襲擾。”
“不管哪座城被攻,附近各郡軍隊,均要輪番派出小股精銳騎兵,在攻城敵軍的外圍偷襲、夜襲秦軍,就像麻雀一樣,頻繁攻擊騷擾秦軍。”
“這一行動,授予諸郡之将充分的行動自主權,不必請示,靈活機動,根據地利和戰場時機,各自為戰,以消滅秦軍有生力量為主,以疲憊秦軍為目的,互相配合,使秦軍顧此失彼,疲于應付,無處發力。”
公孫敖點了點頭:“這倒是個好計策,秦軍大規模軍隊,想打也無處發力。”
陳平接着道:“對于秦境距大梁的沿途各城軍隊,命其開展游擊戰,要日夜襲擾秦軍的運輸線,使秦軍每運送一粒糧食,一只秣禾,都要付出代價。”
“主要目的:斷敵運輸線。以山為要,利用地形地利優勢,不斷襲擾、甚至徹底切斷秦軍糧道,使秦軍糧草接濟不上。”
“無論什麽戰将、再厲害的軍隊都要向糧草低頭,一旦切斷秦軍糧草,軍隊很快就會陷入極度混亂的狀态。”
“就拿秦軍後期保障能力來說,運輸一石糧食到前線,需要消耗十乃至幾十倍的成本,我們反複襲擾反複切斷,必将極大增加秦軍的後期保障困難。秦軍,雖然戰力恐怖,但後勤恰是他的弱點。”
“以長平之戰為例,其實秦軍不是勝在離間趙王以趙括換廉頗,秦軍偷換白起;也不完全是秦軍的誘敵深入戰術,最終之所以秦國戰勝,實則勝在軍糧上。”
“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到了後期,雙方的後勤壓力都到了極限,臨陣換帥、急于出戰也是趙國支撐不下去的表現。”
“而秦王聽說趙軍被圍在山谷裏、糧草被斷,但又無法一舉消滅趙軍。為了支援秦軍,增加糧草供應,秦國甚至不惜實行賜民爵一級,動員國內十五歲以上勞力奔赴長平運送糧草。”
“戰場上的大軍就像一只風筝,沒有後期糧草的保障,戰争局勢馬上急轉直下。”
“最後,糧草決定了長平之戰的結局。說白了,趙軍是被餓的不行了,才放下手裏的武器。”
“後來趙軍的投降以及被坑殺,其實都是後勤補給不足造成的。因為秦國也處于崩潰的邊緣,幾十萬降卒的吃喝,是個巨大的麻煩,否則白起也不會坑殺投降的趙兵。”
“所以,斷敵糧草,是本次大梁保衛戰的決勝關鍵所在,有請大将軍,嚴令沿途各城郡之将,務必堅決貫徹執行。”
陳平引經據典,侃侃而談。
“好。”
公孫敖待陳平說完,忍不住喝了一聲彩。
相國魏陉喜笑顏開道:“想不到陳平君有如此退敵良計,實乃大将軍之福、魏國之幸啊。”
公孫敖道:“老夫粗魯剛直,适才唐突冒昧,還望陳平君莫要見怪。”
陳平起身相謝道:“承蒙相國大人、大将軍能容在下暢言,感激不盡,如能為保大梁存魏國,略盡綿薄之力,實是愚下平生之願。”
相國魏陉續問道:“陳平君似有餘計,還未盡言,敬請道來。”
公孫敖忙道:“還望陳平君言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