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冒着箭雨進攻
秦軍的進攻令發出,秦軍的抛石車率先啓動,霎時間,幾十塊大大小小的石塊,抛出弧線,向魏軍砸去。
這抛石車,看似聲勢巨大,抛出的石頭,越過秦軍的頭頂,帶着撕破空氣的“呼呼”尖嘯聲而過。
但這抛出的石塊,準頭卻參差不一。遠一點的,越過城頭,砸進城裏,落在街上、房頂,近的砸在護城河或城牆腳下,當然,大多數還是砸在城牆上。
城牆上的魏軍,按照守将的命令,除了留少部分在女牆下觀察警戒外,大多躲在女牆後或者在城下待命。
這波石彈的攻擊,除了砸毀一些物資和城內房屋,城上守軍,也造成了幾人的傷亡。救護士卒,飛快地将受傷士卒背下城池救護。
随後,秦軍的火箭似飛蝗般射了過來。這一波,造成的損失,明顯比石彈大。城頭、箭樓、城內的茅草房,到處起火。
城上守将,立即組織士卒,利用水缸水桶滅火。城內早已組織起來的百姓,也立刻參與救火。
一陣慌亂和吶喊之後,火勢迅速被控制下來。
城頭上,只有十幾處,還冒着餘煙,那是守軍的爐竈在燒着開水。
都說魏國人好客,一會兒,那是準備用來招呼遠道而來的秦國客人的。
城外的秦軍,繼續向前推進着,铿锵有力、短促的“嚯、嚯”聲,伴随着甲胄和兵器碰撞的聲音,在城外上空回蕩,令人心裏一陣陣發緊,不寒而栗。
到了距離護城河百米左右距離,只見遠處的戰車上,黑色旗幟升起,牛角號兩長一短地吹響,這是步卒攻城的信號。
只見,前面的長盾齊舉,将盾牌排成整齊的盾陣,後面的強弓手、弩箭手,張弓搭箭緊跟,随後是輕卒持戈戟向前。
秦軍步步逼近城牆,城牆之上,毫無反應。
這是大戰前難得的寧靜,這寧靜打破之後,将是人類之間最殘酷的厮殺。
秦軍後軍,鼓聲又起,又一波抛石、火箭,向城頭襲來。
城上多處火起,不時有受傷士卒的叫喊和咒罵聲傳來。
就在遠程攻擊又起的同時,秦軍步卒進攻開始了。
盾牌後面的三列銳卒,順勢單腿跪地,向上舉弓拉箭,對着城牆上的女兒牆垛口,射出那著名的三棱箭。
瞬間,數千弩箭,一起射向城頭。
這秦軍的三棱箭,可是史上赫赫有名。尤其那箭頭,非比尋常,曾經助力秦軍,攻城拔寨無數。
當此時,諸侯各國的箭頭都是扁平狀,最大的弱點是,飛行中受風阻的影響,會偏離目标。
而秦軍的三棱箭頭呈完美的流線型,鋒韌部分,有一定弧度,非常符合現代空氣動力學,方向性、瞄準性均好,飛行穩定。
另外,三棱箭頭有弧度的鋒韌,會有很好的切割效果,更容易穿透皮質甲胄,造成致命一擊。
而且,最難辦的,是箭頭對身體造成的三棱型傷口,在尚沒有外科手術的彼時條件下,救助和恢複都很困難。如果救助不及時,傷口極易感染和潰爛,受傷之卒往往因一個箭傷而致命。
方向性、瞄準性好、飛行穩定,再加上穿透力強、殺傷力大,構成了秦三棱箭強大的威力。
但至今有一個現象令人不解,三棱箭頭工藝複雜,制造困難,箭頭三個弧面完全相同,誤差不超0.01厘米。在當時缺乏大規模機器生産,完全手工打造,科技水平遠不如兩千年後的今天,更沒有精确量具和儀器的條件下,不知這高精尖的三棱箭頭,秦國人是如何制造出來的?
這樣的秦三棱箭,遠遠領先于當時應有的技術水平,成了我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而且,除了秦國,竟沒有一國可以制造。難道是另一個類似陳平的穿越者而為?此為題外話。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秦弩在此時,确實橫行天下,很多軍隊都嘗過它的苦頭。
回到大梁城下。
一陣弓弩齊射之後,剛才還蠕行的後排秦卒,瞬間變成了百米沖刺,剛才短促的“嚯嚯”聲,變成了“嗷嗷”的怪叫。
就像野獸,看到待屠的羔羊,上千銳卒舉刃,像一群虎狼般,撲向城池。
這種氣勢,乍一見,會令任何一個未經戰陣的士卒膽寒。這也是秦軍的戰術之一,氣勢上先聲奪人。
西城牆上,守将田跡緊盯着眼前沖過來的秦軍士卒,舉起了右手,旁邊副将在報:“一百步。”
“八十步。”
“五十步了,将軍。”
聽到這句報告,田跡将舉起的右手,用力向下一揮,大聲嚷道:
“射,給我狠狠地射,射死這群狗娘養的。”田跡惡狠狠地下達了攻擊的命令。
城樓處,司令兵紅旗舉起,與田跡的手同時落下,城牆上同時響起一片口令:
“射,弩箭攢射。”
守在女牆後面、射箭口旁的弓弩手,早已引弓搭箭多時,甚至那扣着弩箭扳機的手都酸麻了。聽到這聲命令,迅速将早已瞄好目标的弩箭放了出去。
霎時間,齊刷刷五百支箭羽,像長了眼睛一樣,直奔幾十米開外的秦軍飛去。
這輪弩箭剛一離弦,另五百弩兵沖上前,迅速瞄準,發射出去,緊接着,又是另一輪。
城牆上,仿佛是一架巨大的發弩機器,弩箭如飛蝗、似雨點,密集而又不間歇,對着秦軍迎面射了過來。
瞬間,沖在前面的上百秦兵倒在地上。
有十幾個受傷的,努力掙紮着站起身來,企圖繼續沖擊。
結果,迎面又是一陣弩箭,不得不眼睜睜看着漫天的飛羽,不甘心地倒了下去。
即使箭雨密集,但仍擋不住眼睛發了紅的秦銳卒。
受《秦律》獎勵軍功和秦軍嚴明紀律的驅使,這些銳卒們,本着“不斬敵首,即為戰死”的決心,不顧一切地往上沖。
終于,護城壕上,搭上了十幾架雲梯,秦兵沿着雲梯沖過護城河來,不時,有秦軍中箭落水。
田跡一見,忙對一個闾長說道:“快,組織勁弩,封鎖護城河,不讓秦兵過河。”
“喏”闾長大聲答應着,轉身帶着自己的百名勁弩手,沖到女牆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