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殿前奏對(2)
不說楊柳兒如何思念惦記,只說楊誠和王君軒一行人緊趕慢趕的,終于在大考前到了皇都,照舊住在了連家別院
連老爺子聽了連東的報信,高懸了幾個月的心終于落了地,忍不住罵道:“臭小子,就是讓人不省心”
“二少爺看着性情倔強了些,但心裏很有成算呢”武伯在一旁勸着,末了低聲問道:“那事是不是該動手了”
連老爺子點點頭,“去吧,該打點的時候不要心疼銀子宮裏那位雖然愛錢,但只要應了就會把事情辦得滴水不漏”
“是,老爺子放心”武伯躬身應了就下去安排,連東則安靜地站在門口,好似方才那些話半個字也沒聽見一樣
連老爺子掃了他一眼,滿意的打開手裏的信封,結果這一看卻是驚喜道:“這臭小子,真是好運氣!如此……大事可成啊!”
“連東,回去告訴那臭小子,安心備考,其餘之事我自有安排”
“是,老爺子”連東應了,躬身退出書房
Advertisement
這一年來,皇上龍體欠安,時不時就要招禦醫進宮,大宇皇都因而蕭條了很多當然高門大戶之內照舊是夜夜笙歌,但城外落花河畔卻是難得安靜但好在皇上隆恩,加開了恩科,天南海北的才子們再次齊聚皇都
但凡文人墨客出沒之地,怎麽可能沒有美人美酒,于是落花河畔連同城內的酒樓、茶館都重新熱鬧起來
許是吸取了去年凍倒無數學子的教訓,今年的貢院明顯提前修葺過了,就是炭火都備得很充足一衆學子們都做好了抗寒的準備,有人甚至帶了一張虎皮趕考,見狀卻也長長舒了一口氣
三日兩夜彈指而過,考官們又批閱了整整五日,一百名舉人老爺再次新鮮出爐有去年折戟沉沙,今年終于如願以償的,也有鋒芒畢露的考場新秀,加上先前的一百名“幸運兒”,這一日皇宮內院的承德殿裏就擺滿了案幾
正殿一百,東西偏殿各五十,所有舉子都忐忑地等待九五之尊開口點考題,當堂揮灑他們的滿月複才華
緊鄰承德殿的陽明堂裏,身形瘦弱但難得神色不錯的皇上,正同一衆文武重臣們說笑,聽到太監總管來禀報舉子們全都就坐,皇上就開口道:“衆位愛卿,今年的考題可有好提議?”
衆人都是朝堂上混跡多年的老油條,這時候怎麽可能不開眼的奪了皇上的鋒頭,于是都推拒道:“陛下為國選才,臣等聆聽聖訓”
這話讓皇上滿意的直點頭,垂頭沉思半晌,眼角掃到桌角上擺着的一把黃金長頸壺就皺了眉頭這把壺是三皇子前不久進獻上來的,只看雕花紋飾就知道是在西疆之外淘換來的
這令皇上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曾經重創大宇元氣的那一戰,當下皇上就有了主意,擡筆在準備好的宣紙上寫了幾個字
太監總管趕緊吹幹墨汁,末了小心卷起,親自捧着送去了承德殿沒有人注意到,當太監總管路過連老爺子的面前時,竟微不可見的點了點頭連老爺子嘴角輕輕翹起,低頭重新研究起皇宮的茶葉為何這麽好喝的問題
皇上親書的考題被監考官高聲誦讀之後就供在大殿中間,無數小太監穿梭在案幾間遞送草紙有的舉子抓耳撓腮,有的愁眉苦臉,有的奮筆疾書,有的更是臉色煞白、兩眼無神
王君軒擡頭望向旁邊同樣看過來的楊誠,兩人眼裏都是三分驚喜七分坦然,末了齊齊低頭提筆沾墨……
今日是個難得的好天氣,太陽高高挂在正空照着皚皚白雪,很有幾分雪趣皇上同一幹文武大臣說說朝政、說說市井雜事,氣氛倒也很是愉悅
一個時辰很快就過去了,三位考官帶着幾個小太監擡着裝滿考卷的箱子從殿外走進來
其中一個小太監不知是不是第一次見到龍顏,雙腿一軟就倒了下來,連帶着手裏的箱子也傾斜掉出了幾份試卷
見自己闖了禍,那小太監立刻跪倒,哆嗦着磕頭求饒,一衆文武群臣都是低頭喝茶,裝作沒有看到
倒是太監總管趕緊上前,喝斥着攆了那小太監出去,末了捧着那幾份掉出來的試卷笑道:“皇上,這幾個舉子許是日夜盼着您朱筆禦批啊這不,試卷都急不可耐的自己從箱子裏跑出來了!”
他這話說的有趣,又解了自己馭下不嚴的尴尬,惹得皇上笑着對他道:“你這老奴,嘴巴太甜!是不是早起到禦膳房偷吃蜂蜜了?”
太監總管趕緊做了吃驚模樣,應道:“皇上如何知道?奴才喝了足足一罐子野蜂蜜呢”
皇上聽了這話笑得更厲害了,文武百官見機又湊趣幾句,這事就遮掩了過去,而那幾份掉落出來的試卷也當先擺在皇上面前
皇上饒有興趣的挨個打開通讀,不曾想眉頭卻是微微皺了起來,看得底下偷偷盤算的官員們都在心裏打鼓好在,看到最後兩份試卷時,皇上終于換了臉色,甚至隐隐有些興奮之意,閱畢即大聲贊道:“好,這兩篇文章實在是好一個踏實嚴謹,一個銳意進取”
說話間,他又随手打開簡單糊在一起的卷頭,露出裏面的名字和州府,更是驚訝的道:“甘隴那處偏僻之地,居然出了兩個好人才!”
聞言,太監總管就笑咪咪的上前湊趣,“這也是托了皇上洪福,偏僻之地出英才,實乃大宇國運昌隆之兆啊!”
“好,好一個國運昌隆!”皇上被這記馬屁拍的是心情大好,文武百官趕緊跪地磕頭高呼,哄得皇帝更是大笑不已,于是大手一揮,“宣這兩個舉子進來問話”
太監總管立時高聲沖着殿外喊道:“宣甘隴楊誠,甘隴連毅進殿面聖!”
小太監一層層把話傳了出去,楊誠和王君軒很快就在一衆舉子的豔羨中進了陽明堂兩人跪地三叩九拜,聽的一句“平身”後這才起身,半垂頭站在大殿正中
皇上仔細打量兩人,只見都是俊秀男兒,一着藍衣,銳氣天成;一着石青,穩重儒雅,心下難免就又添了幾分喜愛開口問話也溫和許多,“朕方才見你們二人的文章,不但文筆華麗,難得的是言之有物可是平日常與商賈走動,聽說過西域之事?”
楊誠同王君軒偷偷對視一眼,楊誠當先行禮答話,“回皇上,學生同連師弟皆在甘沛書院讀書,師從同一先生初夏之時有感于先生教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所以結伴西行四個月,大半個月前剛剛趕回,正巧皇上出此試題,學生兩人才僥悻過關”
王君軒随後也是行禮,附和道:“全賴皇上洪福”
聽到這話,所有文武百官都忍不住靶嘆這兩個舉子的好運氣
皇上卻難得是個明理之人,點頭贊道:“西行之人想必不少,但能如同你們二人一般,把西疆風俗民生看在眼裏的卻是不多”說罷,他掃了楊誠一眼,又問道:“楊誠,你在文章裏曾寫“換種試種”一事,仔細給朕說說!”
“是,陛下”楊誠趕緊應下,心裏飛速斟酌一番,這才溫聲道:“回皇上,學生的娘親過世得早,家境貧寒,學生有一麽妹,雖自小身體虛弱但很是聰慧明理,曾在街市賣水供學生讀書所以學生待麽妹很是疼愛西行之時,本來捎帶了一些絲綢瓷器等物,也盤算着賺取薄禮,幫忙家計可是到了西疆之外,碰巧遇到紅發番人的海船擱淺,一時起了恻隐之心,就把貨物都換給了那些紅發番人
“紅發番人的船上帶了一種番邦的物種,同咱們大宇百姓常吃的土豆很像,但蒸煮之後味道甘甜,學生想起麽妹嘴饞,就讨了兩筐後來回到家裏,麽妹卻說她在一本破舊的海外異志上看到過這洋土豆,其實它名字叫番薯,畝産能達到七八百斤,而且不挑地,種植也不算難學生同連師弟商量過後,來皇都的時候就一同把番薯帶了過來,想着把此物獻給陛下,這才有了換種試種的說法學生魯莽,還請陛下恕罪!”
皇上同文武群臣聽見楊誠初始幾句,還覺得很好笑,心想這楊誠雖然才高、運氣也好,可到底出自偏僻之地,聖前奏對居然還有閑心提及亡母和幼妹,可聽着聽着卻慢慢被他們兄妹的情義感動了,千辛萬苦趕去西域,尚且不忘給小妹帶些新奇吃食,這份疼愛之情,別說是皇家,就是高門大戶都不見得能遇到一個,但這些盡皆比不上最後一句,那句“畝産七八百斤”簡直是石破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