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傳國玉玺
董三爺起身的這段時間,我腦袋裏飛轉個不停,雖然董三爺嘴上說得輕松,想聽聽我們的看法,但是以他的資歷和見識都弄不太明白的事情,明擺着我和大牙肯定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明知道是這樣,為什麽還非要讓我們看看呢?一時還真想不透董三爺動的是什麽腦筋。
眼見董三爺把東西鋪好了,我身子也往前探了探,就見茶幾上竟然放着一張一尺見方、顏色有些泛黃的古舊羊皮紙,居中寫着八個大字:我亦有憂,不敢效徹。
紙的左下角蓋了一款方印章,印文應該是蟲鳥篆,彎彎曲曲的,我看了半天,也只看出是八個字,但是一個字也認不出來,心裏一陣惡寒。看來今天丢人算是丢大了,連個字都不認識,還談個什麽看法啊!
我偷眼看了看大牙,就見大牙的臉也緊緊地抽巴在一起,眼瞅着都快憋成茄子皮色了,瞪着眼珠子,鼓着腮幫子,嘴裏念念叨叨地也不知道在說些啥玩意兒,估計也是打腫臉充胖子,在那硬挺呢。
董三爺鋪平紙後喝了口水,轉頭看了看我和大牙,什麽也沒說,只是笑了笑。
大牙見董三爺盯上他了,也不能一聲不吭,沒辦法,硬着頭皮沖我說道:“來亮啊,這個可不簡單啊,你看這八個大字,可謂是字義頗深,的确是耐人尋味啊!一時之間,我可不敢虛妄胡扯,胡說八道了。就連那印章都是頗為講究,你說是不是啊?”
我一聽,差點兒被他給氣樂了。說了一堆的廢話不是等于沒說嘛,沒辦法,我也只能硬着頭皮點評道:“這枚方印雖然是陰刀刻法,但是這刀法,穩重靈動,分間布白,典雅秀逸,天上人間,也僅此一物,稱得上為堂上之珍,只是我這人極不擅長文房舞墨,所以也就不敢亡口拔舌了。”
說這些話,我的腿肚子都轉筋,硬着頭皮開始白話,反正我覺得這印章別管你刻得好還是刻得壞,天下間一模一樣的印章是肯定不會有的,我這麽說誰也挑不出來毛病。沒有真才實學,就得說些模棱兩可的話了。
董三爺在旁邊一直很認真地在聽我倆說話,竟然不住地點了點頭。我心裏一陣苦笑,連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胡謅些什麽,難不成這董三爺竟然聽懂了?這天下之大,還真是無奇不有啊!
董三爺等我們說完後,笑着告訴我們,這個是他家祖傳下來的,能保留到今天,也實屬不易。
說到這兒,董三爺露出了一絲苦笑:“你們也知道,我爺爺那一輩兒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很多東西都随着那段歲月悄然而逝了。這件東西要不是當時縫在我父親的衣服裏,恐怕也早就灰飛煙滅了。”
說着說着,董三爺眼睛盯着這塊羊皮紙一動不動了。目光深邃,表情凝重,不知道在想些什麽。過了好半天,才回過神來,沖我們歉意地笑了笑,自嘲自己是上了歲數的人了,說着說着就走神了,自己又搖了搖頭,指着這張羊皮紙接着說,他最初見到這件東西時也是驚詫萬分,有些不敢相信。後來他特意找了一些歷史上的印文拓片對照了一番,這才發現,這枚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圖章印文竟然與歷史上的拓片完全吻合。
原來印文竟然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我這才恍然大悟,心裏剛默念了一遍,猛然間我意識到有些不對,差點就失聲叫了出來。這兩句話不正是“傳國玉玺”的印文嘛!關于“傳國玉玺”,我在電影和小說裏不止一次地聽說過,這寶貝的價值根本就無法估量,是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
據說是秦始皇用當年的“和氏璧”制作而成,尊之為“天子玺”。大小方圓四寸,龍魚鳳鳥鈕,正面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歷來都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想到這八個字寫成篆書竟然是這個樣子,我仔細地又看了看,還是覺得有點長得不像。
關于傳國玉玺,自秦代以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以得到此玺為符應,将其奉若奇珍。得到這枚傳國玉玺就象征其“受命于天”,是天命所歸;而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大勢已去。所以,歷來坐皇位卻沒有這枚玉玺的皇帝,都被譏笑為“白版皇帝”,被人所恥笑。
正是因為這樣,為了這枚玉玺的最終所屬,戰争幾乎沒有停止過,而這枚傳國玉玺自然也是屢易其主,輾轉流傳二千餘年,據說是在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這枚“傳國玉玺”也随之不見了蹤影,至今仍無下文,徹底地銷聲匿跡了。
Advertisement
以董三爺的祖上多爾衮的身份,有傳國玉玺的印文倒也不是不可能,不過他為什麽要讓我們看呢?讓我們看什麽呢?我心中有些不解,看了看董三爺,說道:“三爺,實不相瞞,這‘傳國玉玺’咱倒是也聽說過,而紙上的那兩句話,恐怕我倆也只能看看熱鬧,要是指望我倆能說個子醜寅卯,我看您得失望了,我們哥倆根本就沒長那有文化的腦型,這兩句話是什麽意思,恐怕這輩子也是參悟不透了。”
董三爺呵呵一笑,讓我不用那麽客氣,就是閑聊聊天,不打緊。說到這裏,他自顧自地笑了笑,然後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指着那張羊皮紙告訴我們,這件東西是當年努爾哈赤臨終前不久交給多爾衮的,上面寫的字究竟是什麽意思,不只是我們,他也一樣弄不明白。這張紙到底有什麽意義,恐怕除了努爾哈赤和多爾衮本人,誰也猜不出來了。
說到這裏,董三爺很無奈地笑了笑,指着上面的印文說:“我不知道在這上面下了多少工夫,這兩句話,我都看了幾十年了,也沒看出這話有什麽深意。倒是這印文,卻讓我有些意外。別的不說,就這枚玉玺幾次沉浮,本身就極具傳奇色彩,耐人尋味。”
我和大牙一聽這個,也比較感興趣,就讓董三爺詳細說說看,我倆也當學習學習。
董三爺呵呵一笑,說是權當故事聽了,倒也是個樂子。據說當年元軍攻破了南宋的首都臨安,在宋元最後一次海上大決戰中,宋軍失利,陸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盡了。一個自稱是開國功臣的曾孫的人拿着一枚玉印在街市上叫買,大元朝開國功臣伯顏命禦史中丞崔彧買下了這塊玉印,後來發現這竟然就是傳說中的傳國玉玺。從此,這傳國玉玺便成了元朝的國寶了。
而明太祖朱元璋滅掉了元朝以後,元順帝退居漠北,同時也帶走了傳國玉玺。朱元璋曾經派手下的大将徐達深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希望能得到傳國玉玺,但是明軍最終還是空手而返。
所以整個大明朝,二百多年,十六個皇帝,沒有一個皇帝擁有過傳國玉玺。據說退居漠北的元順帝,有一次帶着這玉玺去狩獵,結果把玉玺給弄丢了,到了最後連蒙古人也不知道玉玺的下落了。這下,傳國玉玺再次流失了。
一直到明朝末年,據說草原上有一個牧羊人在放羊的時候,發現自己有一只羊三天三夜不吃草,不停地用蹄子刨地。牧羊人好奇,就挖地三尺,竟然找到了失落多年的傳國玉玺。于是,他把這玉玺獻給了元朝皇室後裔博碩克圖汗。後來這玉玺世代相傳,到了林丹汗的手中。在皇太極掃平蒙古的時候,打敗了林丹汗,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灘。在這場戰役中,傳國玉玺被多爾衮得到了,并獻給了皇太極。
皇太極認為這是天命所歸,于是第二年就登基稱帝,把國號改成了大清,至此,傳國玉玺歸于滿清。
聽到這裏,我心裏突然有些疑惑,多爾衮得到後怎麽會獻給皇太極了呢?多爾衮不可能不知道這枚玉玺的意義,他怎麽能這麽輕易地就拱手讓于旁人了呢?這事兒要是細想實在是讓人有些生疑。突然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這塊羊皮紙是努爾哈赤親手所寫,印章也是他親自加蓋的,但是從明代開始直到皇太極登位之間,在這段歷史時期中,這枚傳國玉玺可是一直都流落在民間呢,努爾哈赤從哪兒弄來的傳國玉玺呢?
董三爺盯着我的臉,注意到我的神情變化後,撫掌笑了笑:“小老弟果然聰明!”
大牙一頭霧水,不明白董三爺和我在打什麽啞謎。
我趕緊簡明扼要地告訴大牙,這枚玉玺出現的時機有些蹊跷。努爾哈赤的那個年代,這枚玉玺應該還深藏在地下,而這枚玉玺是從哪兒來的呢?如果說,努爾哈赤手上的這個是真的,那歷史上記載的那個草原牧羊人從地底下挖出來的那枚“傳國玉玺”又是怎麽回事呢?這兩枚傳國玉玺,肯定是有一個真,一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