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全本校對】《曹沖》作者:莊不周

內容介紹

面對即将來臨的赤壁大戰,他能否力挽狂瀾?

面對曹丕,他能否穩操勝券?

他是要代漢自立,還是要恢複大漢的榮光?

---------------------------------

注:本書相關設定以參照《三國志》正史為主,與《三國演義》有較大區別。

赤壁之火一千八百年之際的一些雜想

今天是2008年12月22日,昨天是冬至,早上坐車時,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冬十二月,也就是在冬至左右,曹操在烏林被詐降的黃蓋一把火燒到了水軍大營,也燒掉了他一統天下的夢想。此後不久,江陵失守,多次攻吳只能取道九江,屢戰不果。一代軍事天才只是在關中一戰擊潰馬超時一露風采,其他的取漢中、多次征吳,都乏善可呈。

赤壁這反火,似乎燒掉了曹操從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許縣以來那種不可阻擋的上升氣勢。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曹操生命的轉折點,從此一統天下的夢想轉換成了改朝換代的幻想。

這把火,就燒在整整一千八百年前。

我常常想,曹操是不是一開始就有了改朝換代的想法,或者說一開始就沖沖着建立曹氏王朝的目的去的,這一點有很多種說法,很多人似乎接受了三國演義的說法,或者接受了那些自以為正統的觀點,說他一開始就是想做奸臣的。對此,我表示很不能理解,一個想着改朝換代的人,會在其他有實力的諸侯按兵不動時,傻乎乎的帶着五千新兵去挑戰以善戰聞名的西涼軍?

至少我認為,一開始曹操是有當救國忠臣的夢想的,他在自明本志令中所說的想當個征西将軍的說法并不完全是掩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認為曹操還是個有資格、有膽量、有氣量說真話的人。

在這本小說裏,我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想法,我覺得曹操在目前這個情況,或許産生了要改朝換代的想法,但還沒到一定要改朝換代的地步,他後來的作為,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必然結果。

而我,就是想給他一個其他選擇的機會。

或許是我想得太天真,或許是我想得不切實際,不過,如果回到三國就一定要當皇帝,那,又有什麽戲劇性可言?無非是招攬各路英雄,內争外鬥,最後一統天下,這樣的書,我相信已經太多了。

Advertisement

我不知道這樣會讓多少人覺得沒意思,不過,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覺得有意思。

另外說幾個書評裏提到的問題。

第一,這個主角不是真正的天才,他當然會很快的成長,但他的後世經驗一時之間對他來說并沒有太多的幫忙,他可以發明印刷術,他可以發明馬镫,他可以改造霹靂車,但是他的謀略不可能比當時的人高明多少,他在第一卷裏的成功,大部份是周不疑的功勞,還有就是運氣。這一點,請喜歡看主角無敵的讀者原諒。

第二,關于魏人是不是漢人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商榷的餘地。當然我并不是說我就對,但曹魏的出現,啓發了改朝換代的契機,不久後晉代魏,然後五胡亂中華,我不知道所謂的漢人有多少還是原先的漢人。我們都是漢族,所以我還是希望做一個大漢朝的漢人。而不是晉人、隋人、唐人之類的一直到清人,雖然一直叫漢族,不過漢族這個名字,中國的民族觀念似乎來得太晚。

第三,有關本人看沒看過三國志的問題,我只能簡單的說一句,本人不是三國志專家,對三國志做不到倒背如流,只是認真地看過兩遍而已,到現在還有許多細節不是太清楚。看過一些漢代的資料,也是有個初步印象,但離精熟還差得很多,如果有研究秦漢史的讀者,歡迎指教。不過,拿三國演義說事的,免了,本人小時候看過三國演義,現在,大部分忘光了。

值此赤壁之火一千八百年之際,拉雜為文。

閑話曹丕(兼答有關老大老二的問題)

這篇短文是因為書評區有很多讀者關于書中稱曹丕為大哥而懷疑到作者對三國志的情況的了解而引起的。

首先聲明一下,我是說過自己仔細讀過兩遍《三國志》,這個不是什麽值得吹噓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寫三國的人,這點都是能做到的,所以我不會拿這個來吹牛。

另外,如果說讀兩遍《三國志》就要達到精熟的地步,那麽很顯然,我也不能這麽說我精熟,一來是因為記憶力沒有那麽強悍,二來,事實上我越看是覺得問題越多。

再其次,不用看三國志,就憑對三國故事的了解,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能知道長子曹昂,畢竟建安二年那場宛城大戰,不僅是曹操戰史上的一個污點,而且是惡來典韋的最後一戰,這個我不至于不清楚。

我要說的是,我在書中稱曹丕為大哥,與我對三國志是否了解無關,只是我覺得曹昂已經死了十一年,貌似把曹丕頂上去,好象不是太離譜。至于有些讀者對此不能認同,我只能表示各有看法不同罷了。

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再争論的必要,不過,還是要對炎龍無雙兔等幾位讀者表示感謝(雖然你說我不厚道有點不符合事實。我一直覺得自己雖然談不上高尚,倒也是個厚道人)。畢竟,有時我也喜歡較真的,因此對較真的人,我并不反感。

題外話說完,下面說說我對曹丕的态度。

曹丕是個有名的文人,我想這點即使我不喜歡他,也不能否認,畢竟他的詩文,特別是《典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忽視。建安風骨,建安三曹,都繞不過去他這個人。

作為文人,他是成功的。

然而,作為政治家,他大部分是失敗的。

他在位七年,我覺得除了在即位之初解決了邺城兵亂和青徐勢力之外,他的文治武功都沒有什麽可以稱道的地方,相反,他将九品中正制正式推上了舞臺,将曹操大力壓制的士家又重新捧上了政治高層,特別是司馬懿的出現,為曹家埋下了滅亡的兆頭。

作為個人,我覺得他是失敗的,以下幾點可以說明。

一,他和曹操的節儉不同,他的奢華很離譜,在并州壺關之戰時,就讓曹植向鐘繇求玉。要知道當時鐘繇鎮守關中,是一方大吏,而他,僅僅弱冠,什麽名份也沒有,就連他的老爸曹操,依然面對着河北的大量殘勢力。在那個重要時刻做這種事,這一點,至少可以主是不妥當的。

二,他在三國鼎立、民生維艱的時候向孫權求珍異之物,這讓孫權都不把他放在眼裏,可見缺乏一個政治家的風範。

三,壓制兄弟,逼死曹彰。作為政客,他要保位,這無可厚非,甚至象對曹植那樣,都可以接受(當然如果七步詩的故事不成立的話)。但是他毒死曹彰,這一點我顯然無法接受,就算是曹彰有兵權,你可以解除他的兵權,軟禁他,做個空頭侯爺,這都可以理解,用毒,顯然太過了。

四,用曹操的女人,這一點連他的母親卞夫人都無法接受,罵他是狗都不吃,送葬也不去,在當時,這是個不小的罪名。

五,要逼殺曹洪。曹洪是個庸将,但對曹家有大功,他僅僅是因為當初借錢不爽,找借口要殺曹洪,這點,貌似不是一個有點良心,有點見識的政治家所為,又逼得他母親卞氏去找郭皇後下通緝,最後才救了曹洪一命。曹洪雖然沒有死,但是那些舊将都傷了心。失策。

五,重用夏侯尚。重用夏侯尚并不是壞事,至少從夏侯尚的事情來看,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他說的那句話“作威作福,生人殺人”,實在是一句亡國之語。

六,重用吳質,吳質這個人,是個小人,具體的事跡大家可以去看。他重用這個人,我覺得跟曹丕本人的品質有很大關系。

七,逼死甄氏。這一點,相信我不用多說,讀者也都了解這些故事,當初象塊寶,現在象塊草,貌似不太地道。

有以上幾點,我相信曹操遲遲不立他為世子,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是說他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從崔琰等人的态度來看,曹丕顯然是當時的第一繼承人),而是對這個人不滿意。只可惜,前面是曹沖早死,後面有曹植文人氣太重,不是善于僞裝的曹丕的對手,再加上那些忠于嫡長子制度的人士的堅持,最後才被曹丕上了位。不能不說,是個很遺憾的事情。

綜合以上幾點,當然也許不止這幾點,我對這個人并沒有什麽好感,所以把他列為曹沖必須面對的敵人,似乎說得過去。

最後再說一句,曹丕對曹沖的敵意,十幾年後都看得出來,當時也有可能很明顯,但這并不影響他在表面上做得很友愛,你說他是虛僞也好,說是他是真情流露也好。

拉雜為文,不成系統,歡迎拍磚。

閑話夏侯稱

夏侯稱是《三國志》中一個沒有機會出場的人物,在《三國演義》更是一點都沒提到,其實如果我們看一看《三國志》內容的話,應該說這個人也是個早死的将才。在本書中我把他當成一個重要配角來寫,是有一定依據的。

先來看看《三國志》相關內容。

《夏侯淵傳》中注引《文章敘錄》說,夏侯淵三子夏侯稱,從孫湛為其序曰:“稱字叔權。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為之渠帥,戲必為軍旅戰陳之事,有違者辄嚴以鞭捶,衆莫敢逆。淵陰奇之,使讀項羽傳及兵書,不肯,曰:‘能則自為耳,安能學人?’年十六,淵與之田,見奔虎,稱驅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聞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與文帝為布衣之交,每宴會,氣陵一坐,辯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從之游。年十八卒。”

這裏面講了幾點。

第一,“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為之渠帥,戲必為軍旅戰陳之事,有違者辄嚴以鞭捶,衆莫敢逆。”這說的是他從小好兵,而且頗有威信,能把一幫小同伴治得服服帖帖的,這一點與鄧艾的相關記載有相似之處,《鄧艾傳》載“每見高山大澤,辄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與之相比,夏侯稱似乎還勝出一籌。

第二,“淵陰奇之,使讀項羽傳及兵書,不肯,曰:‘能則自為耳,安能學人?’”這點與項羽有點相似,項羽也是不讀兵書,不學劍術,卻是個用兵天才。

第三,“年十六,淵與之田,見奔虎,稱驅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我在小說中說他能射鳳還巢當然是吹牛,不過十六歲時一箭射虎,勇力可見一斑,射術想來确實不錯。

第四,“名聞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曹操見的人多了,想來能讓他有這種評價的,素質應該是蠻高的。

第五,“與文帝為布衣之交,每宴會,氣陵一坐,辯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從之游。”由這一條可見,這人不只是匹夫之勇,文才也不差,至少口才還是有的,在三國那個重名望的年代,高名者多從之游,想來名聲是不差的。

我在小說中對這個人物比較推崇,除了說他改跟了曹沖之外,其它的都沒有什麽太誇張的地方。就算沒有其它的原因,他對上馬超也未必就落了下風,如果再加上鄧展這個真正的武林高手指點一下,拳腳單挑碰上馬超,貌似占點便宜也是正常。我的印象中,漢代的武術還是以摔角為主,馬超又是西部人,所以說馬超是張開雙臂,當然是以為要上前抱住摔角的,突然遇上用現代拳腳的,防不勝防也是有可能的。

當然了,這本身就是個小說,我對馬超這個人是有點意見的,從歷史上來看,他的評價并不如三國演義上的那麽牛,開始有點貶一貶他。至于以後,還是有他表現的機會的,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至于那位小芳讀者說他是五虎上将的事,我只能說,五虎上将是《三國演義》上的事,而我這個設定的基于《三國志》,單挑的事基本上是很少的,在戰場上更不怎麽可能。

還有人說我貶低了趙雲和張飛,其實應該說我對這兩人是比較看重的,張飛和閻行對陣,還抽空差點幹掉夏侯稱,趙雲更是在幾大高手的護衛下差點挑殺主角,應該說沒有貶低他們吧,難道一定要讓主角被趙雲幹掉,才算是沒有貶低趙雲?

致歉,有關大喬

在書中我将大喬小喬設定為故太尉橋玄的女兒,說二十年前曹操曾見過大喬一面,被書友說為太扯。細想起來确實太扯,不過不是因為大喬的年齡,而是橋玄的年齡。

橋玄生于108年,死于183年,享年76歲,所以二十年前(188年)時橋玄已經死了五年,曹操不可能在那個時候還見到他,這是錯誤所在。

不過關于大喬的年齡,我要解釋一下,大小喬是在戰亂之中流落皖城,過了年齡未婚是有可能的,孫策、周瑜當時25歲,未必大喬小喬就一定比他們小,女人比男人大個幾歲,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都不是什麽稀奇的事。

還有一個問題,曾經跟一個書友讨論過,就是大喬小喬會不會是橋玄的女兒。這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喬公是不是橋玄,“公”在漢代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父親,二是指三公,橋玄當過三公,故而才可能被稱為橋公,從這一點上來說,似乎也說得通,在漢末做三公的,姓橋的似乎也僅此一人。且《三國志》注引《江表傳》稱是“橋公”,而不是《三國演義》上的“喬公”,故而“大喬小喬”應該是“大橋小橋”才對,只是顧及到大家的習慣問題,我才沿用喬字。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那個書友當時質疑的,橋玄和大喬小喬的年齡相差太大,似乎沒有這種能力生出來。想如此大喬可以比孫策大個兩三歲的話,則可能出生在172年左右,是時橋玄65歲,還是有可能的。後漢書上記載,光和二年(179)的時候,橋玄有個十歲的兒子死在綁匪手裏,這個孩子也是出生在169年,與大喬小喬年齡相差不大,也許當時橋玄身體好,還是搞得定的。

當然了,以上的猜測和電影赤壁裏的劇情一樣,都有些惡搞的成份,諸位不必當真,文責自負,錯誤我都認了,我檢讨。

許禇和典韋

許禇和典韋是很多喜歡三國的人都喜歡的人物,基本列為穿越必收的人物,我記得在《真髓》中典韋是個短兵器絕世高手,還記得有一本書寫主角穿越一出場就遇到典韋的,當然更多的書把典韋和許禇并列,不過其中有一本書(名字想不起來了)貌似對他們不太友好,寫成兩個土匪樣的,我不太喜歡。

很多人都覺得這兩個人差不多,都是做保镖的好材料,性格啊什麽的都差不多,因此經常可能分不清這兩個人,也因此覺得他們在一起一定很默契,關系挺鐵。我個人覺得,這兩個其實是兩個世界的人,除了他們都有一身好武藝,都有一副穩重的性格(這裏要說一下的是,這兩個人絕不是什麽莽漢,相反,他們都是那種很謹慎的人,做事很細心,很穩重。)這兩個共同點外,其他的差別不少,成為好朋友的可能性并不大,也沒什麽機會。

典韋是個貧民出身,沒有任何家世可言,連個字都沒有。他原本是個游俠,曾經為襄邑劉氏報仇殺故富春長睢陽人李永,鬧市殺人,“由是為豪傑所識”,這裏的豪傑大概指的是游俠一類的,不會是什麽有身份的人。初平元年,山東起義兵,他投入陳留太守張邈帳下,是個普通的戰士,屬司馬趙寵,因為力氣大,能單手舉起牙門旗,被趙寵看中。但沒說有沒有升官,就算升官也有限,因為趙寵自己不過是個軍司馬,軍司馬是個小軍官,領一部,四百人。

後來張邈的這支部隊歸了曹操,屬夏侯惇,這時候典韋的機會來了,“數斬首有功,拜司馬”,當上小官了。緊接着在濮陽之戰中,他大發神威,作為“陷陣”也就是敢死隊、炮灰隊的小頭目,帶着數十人,重衣兩铠,不帶盾牌,只用長矛撩戟,在厮殺正酣的陣前大敗敵軍,“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因此曹操擊敗了善戰無前的呂布(不知道呂布有沒有和典韋較量一番),總算穩住了陣腳。曹操拜他為都尉,将親兵數百人,作了貼身保镖。後來因為屢次先登陷陣,做到了校尉,這也是他做到的最大的官,随後建安二年戰死在宛城,絕命之戰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說了。

這是典韋的簡歷,簡單說來,是以力大能戰一步步升遷,沒有任何其他背景。他死之後,曹操拜其子典滿為郎中,後來升為司馬,曹丕即位後升為都尉,賜爵關內侯,其後就再也沒有消息。貌似典滿沒有任何可以說道的事情,不象許禇的兒子許儀後來還能做帶兵打仗,他只能憑着典韋的功績混點飯吃。

許禇剛不同,一來他家有勢力,能“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可想而知,不僅宗族勢力很強,而且在江湖上也很有份量,為“少年”所崇拜,所以說地方豪強是沒有問題的。

許禇什麽時候進入曹營,這個我沒找到确切的時間,因為“太祖徇淮汝”的時間不能确定,按當時許禇與汝南賊交戰的情況來看,當是在建安元年二月曹操擊破汝南黃巾的時候。他是“以衆歸太祖”,勢力大,不象典韋一樣光杆一個,所以待遇不一樣,“即日拜都尉,引入宿衛”。而跟着他的那些俠客,“皆以為虎士”,從這句話來看,貌似這時候已經有了虎士的稱呼了,而典韋此時正是虎士的頭領,官職也不過是個校尉。許褚一入營,就取得了幾乎與他相齊的地位,并且因為他的手下多,實際勢力也許還強于典韋,他的手下後來做到将軍封侯的數十人,都尉校尉上百,這些都是典韋不能比的。

随後的建安二年的宛城之戰中,許褚因為作戰有功,“先登,斬首萬計,遷校尉”,我覺得這個有點玄,張繡一共才多少人,能被他斬首萬計?不管怎麽說,他是當了校尉了,跟典韋相齊,而正是這一戰之後沒幾天,典韋戰死了,從此虎士們全成了許禇的部下。建安九年許禇又因功賜關內侯,典韋是一生未能封侯的,這一點跟許禇不能比,那當然他如果活着,也許會有機會,但考慮到他的實力,大概會比許褚慢一些。

建安十六年,許禇因潼關之戰封武衛中郎将,從此虎士們統屬武衛營,也開創了宿衛親兵號武衛的歷史。後遷中堅将軍,曹丕即位,遷武衛将軍。明帝年間才死,雖然生卒時間不詳,但考慮到他建安元年出道時已經是一方豪傑,到此又過三十多年,想來年齡應該在六十左右,甚至更大一些,算是善終。比起典韋壯年戰死沙場,還死得那麽委屈,結果要好看得多。

細說起來,我個人覺得,他們兩個由于家庭背景和進入曹操由帳下時間的差別,大概未必能有多大的交情,不過因為他們的性格接近,都不是那種沖動和莽撞的人,大概也未必會起什麽沖突,再說他們相處時間不到一年,有沖突也沒有時間暴露出來。他們的身份差距很大,除了武藝之外相同的東西也不多,應該沒有什麽共同語言。更何況曹操還有個怪病,不喜手下人太過親密,他喜歡許禇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許褚以自己是內臣,不能跟外臣随便接觸,而拂了當時坐鎮荊州的行征南将軍曹仁的面子,曹操因此對他大加贊賞。從這一點講,也許曹操也不一定喜歡許禇和典韋好得象哥們。

碼字空閑,拉呱閑扯,以供大家一笑。

三國名刀排行榜

三國名刀排行榜

候選:

蕩寇将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蕩寇将軍”字,八分書。

查《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周瑜雖然曾經做過南郡太守,可是他從來就沒有被封過“蕩寇将軍”一職,東吳之中,也就只有程普、蔣欽兩人曾經官拜蕩寇将軍,而且都是在周瑜死後。

二人之中程普倒是也做過南郡太守,那也是在周瑜死了之後,莫非是周老大如諸葛先生般有未蔔先知的大神通,算出了自己的繼任者的封號,故此特地打造贈送給他的上任禮物嗎?

據《三國志》載,周瑜為人“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不知拿到此刀後的程普為作何感想?

簡評:“最詭異的刀”

司馬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蔣欽,拜列郡司馬,造一刀,文曰“司馬”,隸書。

這位“蕩寇将軍”是在孫策東渡(不是日本,江東是也)之後,被封的“別部司馬”,孫策并授予兵權,這刀就是孫策剛平定江東的那時候打造的。

簡評:“最應景的刀。”

幼平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周幼平,擊曹公,勝,拜平虜将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

剛看這個姓名大家也許會有些陌生,幼平只是他的字,他的名為泰,不錯,就是那個因其救護有功,而被孫權授予禦蓋,江東人稱“打不死”的周泰。

據《三國志》載,“曹公出濡須,(周)泰複赴擊,曹公退,留督濡須,拜平虜将軍。”文中所說的因是這個史實,這刀也應是濡須之戰後所造。

簡評:“最有記念價值的刀。”

固陵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潘文,拜偏将軍,為擒關羽,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銘曰固陵。

據《三國志》載:(潘)璋部下司馬馬忠擒(關)羽,并羽子平、都督趙累等。(孫)權即分宜都(至)(巫)、秭歸二縣為固陵郡,拜璋為太守,振威将軍,封溧陽侯。

正是因為馬忠擒了關羽,作為領導有方的潘璋,也就受到了孫權的另眼相看,被封了不少“有名無實”的稱號不說,還得到了“有名有實”的太守之位,高興之下,也就打造了這把刀,鋒不鋒利另談,其實用性絕對大不過其象征性。

簡評:“最有象征性的刀”

安國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朱理君,少受征讨,黃武中,累功拜安國将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朱治被封為安國将軍,是在黃武二年,這刀應是當時所造,其形現在已經不可考了,值得一提的是,朱治這個人,在東吳所愛的待遇,是許多武将不能比的,先前時就已跟着孫堅打天下,是他曾勸孫策返還江東開創基業,并為孫家的江東江山産下不可磨滅的功勞,孫權做了吳王後接見了他時,每次都是親自出迎,大加封賞,愛屋及烏下,就連他的行從人員,都得到了不少的好處。

簡評:“最代表個人的刀。”

萬人雙刀

“萬人敵”的關羽當用什麽刀?

當然是,萬人雙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用山鐵鍛造而成,想來應是十分鋒利,關羽屢次親自披挂上陣。

在站場上,生死存亡除了自身的武力外,完全取決于手中武器的鋒利程度,若是把平常刀具,剛砍翻幾個小兵,刀刃就卷了,那不就是等于将自己的性命送給了別人。

此刀伴随着關羽征戰多年,深受他的喜愛,荊州被奪後,他怕這刀被敵人的宵小所有,大是浪費,因而投入水中,這世間也就從此少了一把可供人玩味的利器。

簡評:“最匹配的刀。”

新亭侯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張飛,初拜新亭侯,命匠煉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後範強殺飛,将此刀入于吳。

劉備平定了江南(荊州及其周邊)之地後,張飛才被封的新亭侯,那時意氣風發,正當壯年,于是,命著名鐵匠取赤珠山的山鐵打造了這把新亭侯刀,随身攜帶,四處炫耀,令得諸名将暗羨不已,紛紛防效。

關羽敗走麥城後,被孫權所殺,急于報仇心切的他,大醉之下,用鞭子為稍有延誤的張達、範強好好地備下了一次“糖妙栗子”宴,兩人因實在難以下咽這份豐厚的宴席,趁着夜的黑,将請客的主人給活活的扼殺之後,并把這把酒席上的贈品,行兇的好工具,“新亭侯刀”帶到了東吳,敬獻給了未來的主子孫權。

簡評:“最代表身份的刀。”

太一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鐘會克蜀,于成都土中得一刀,文曰“太一”。會死,入帳下王伯升,伯升後渡江,刀落水。

這刀雖因三國人物聞名,卻顯然不屬于三國時代的産物,估計是在地下埋了好多年,才得以重見天日。對于它的出現與消失,只能用用八個字形容:“來得突兀,去得突然。”

簡評:“最難懂的刀。”

宜為将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郭淮,于太原得一刀,文曰“宜為将”。後遂為将軍,及與蜀将戰,敗失此刀。

只是說“得一刀”,不知是請別人造的,還是心甘情願別人送的,也不知是當時打造的,還是更為久遠的古代東西,再結合他的消失,這刀處處透露着難以猜測的神秘感。

簡評:“最心想事成的刀。”

百辟五寶刀

《藝文類聚·六十·魏》:“往歲作百辟刀五枚,煉成,先以一與五官将(曹丕),其餘四,吾(曹操)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将與次與之。”

曹植《寶刀賦》:“建發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太子得一,餘及餘弟饒陽修各得一焉,其餘二枚,家父自仗之。”

曹操自主研制開發,并委托相關部門打造,以龍、虎、熊、鳥、雀五種動物相區別,自己留下了二把,曹丕、曹植、曹林各得一把。

曹操的愛好,除了吟詩外,還要加上一項,就是頗愛研制領先于當時生産力的高科技、高水平、高難度武器,這也可能是因為出身武将,常年征戰對手中的防身武器特別看重的緣故吧。

簡評:“最有野獸緣的刀。”

司馬刀

司馬炎造八刀,皆銘“司馬”。

刀以人名,好主意。

不置評。

祝融飛刀《三國演義》第九十回:“驅巨善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夫人世居南蠻,乃祝融氏之後;善使飛刀,百發百中。孟獲起身稱謝。夫人忻然上馬,引宗黨猛将數百員、生力洞兵五萬,出銀坑宮闕,來與蜀兵對敵。

祝融夫人飛刀還不怎麽使用上,蜀國兩大将張嶷、馬忠,一個被傷,一個被活捉,逼得諸葛亮沒了辦法,派出了馬岱、趙雲、魏延三人,才将其制服。

小李飛刀,例不虛發;祝融飛刀,也不弱,百發百中,命中率為100%。

飛刀,又見飛刀!

簡評:“最有準頭的刀。”

龍鱗露陌刀

曹丕《典論》:“丕作露陌刀,一名龍鱗。”

《典論》:“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狀似龍文,名曰龍鱗。”

《續漢書》載:“龍鱗,禦刀也。”

《湘煙錄》:“魏文帝造寶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誤,名曰巨刀。”

曹丕《露陌刀銘》:于铄良刀,胡煉亶時,譬諸鱗角,靡所任茲。不逢不若,永世寶持。利用衛身,以威弗治。

這把刀的說法多了,有的說是叫龍鱗,有的又說不是,有的幹脆說這是匕首,同一種書籍《典論》就有兩複種上說法,讓人不明就裏。

簡評:“最易令人迷糊的刀。”

古錠刀

《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诏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孫堅披爛銀铠,裹赤帻,橫古錠刀,騎花鬃馬,指關上而罵曰:“助惡匹夫,何不早降!”

東吳諸人中韓當使刀,祖茂也使刀,估計都是跟他們的老大學的,孫堅這刀倒是沒派上多大的用場,因為他碰上了一個比他更為使刀的,落荒而逃不說,将頭上赤帻都給燒了以避其威。

那個使刀的人,姓華,名雄。

他使的是雁翎刀,西涼武将的常用兵器。

簡評:“最徒有其名的刀。”

三尖兩刃刀

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這不是二朗帥哥手中的那把。

這是那個轅門射戟的主角之一,袁術手下的大将紀靈手中的武器,重為五十斤,又有人叫它為三尖刀,山東人紀靈最愛使,走到哪帶到哪,睡覺時也放枕邊,比老婆還親,為此還鬧過不少的家庭糾紛。

簡評:

同類推薦

戰神狂飙

戰神狂飙

世人敢問,何謂戰神?“便是以肉身霸世,拳爆星空,掌裂蒼穹,一路摧枯拉朽,橫推八荒六合!”“便是懷勇猛之心,掠過繁華,吞下寂寞,無畏無懼無敵,唯己永恒不動!”為二者、為...戰神!這是一個身世神秘的少年,為了心中執念,橫渡諸天寰宇,踏遍九天十地,憑借一雙赤手生撕萬千傳說的故事.......戰神崛起,一路狂飙!

神級仙醫在都市

神級仙醫在都市

仙醫者,生死人,肉白骨。
神級仙醫者,敢改閻王令,逆天能改命。
他是仙醫門第二十五代傳人,他資質逆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他又是個大學生,本想低調,但螢火蟲在夜中,豈能無光?
行走都市,一路喧嚣,神級仙醫,我心逍遙。

爽文 掠痕
757.2萬字
唐雪見肖遙

唐雪見肖遙

唐雪見肖遙是唐雪見肖遙的經典玄幻小說類作品,唐雪見肖遙主要講述了:唐雪見肖遙簡介:主角:唐雪見肖遙站在離婚大廳的門口,唐雪見想到了八年前和肖遙領證結婚的日子。
也是這樣的下雪天,很冷,但心卻是熱的。
不像此時,四肢冰涼,寒氣入骨。
納蘭小說網提供唐雪見肖遙最新章節,唐雪見肖遙全文免費閱讀,唐雪見肖遙無彈窗廣告清爽在線閱讀體驗!

英雄無敵大宗師

英雄無敵大宗師

被噩夢折磨幾近要挂的徐直決定遵循夢境提示,他眼前豁然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不僅不吐血,還身強了,體壯了,邁步上樓都不喘息了。更牛的是,夢境世界中某些技能和東西居然可以帶入到現實世界,這下,發啦啦啦。即便是一只弱雞的叢林妖精,那又有什麽要緊呢,徐直笑眯眯的手一劃,給隊友頭頂套上一層綠光……(參考元素英雄無敵4,英雄

小閣老

小閣老

站在你面前的是:
大明王朝的守護者,萬歷皇帝的親密戰友,內閣首輔的好兒子,十六、十七世紀全球首富。
控制吏部三十年的幕後黑手,宗藩制度的掘墓人,東林黨口中的嚴世藩第二,張居正高呼不可戰勝。
海瑞的知己,徐渭的東家,利瑪窦的剃度人,徐光啓等六位狀元的授業恩師。
大明詩壇遮羞布,七百餘種各學科書籍撰寫者,兩千七百餘項專利的發明人,現代大學與科學的奠基者。
海外漢人的保護神,新航路的開辟者,大洋秩序的維持者,全球大型工程的承包商。
禍亂歐洲的罪魁禍首,德川家康的義父,塞巴斯蒂安的拯救者,一心為民的小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