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章節
說話的語氣,可以了解她此刻的心情是很快樂的,連告訴金盞花她在“服藥”也是帶着笑意說的。
金盞花很想問她是什麽病,但是,他是何等聰明的人,他看得出春蘭不但有阻止倩柔姑娘說下去的意思。而且臉上流露十分焦急的表情。
再說,姑娘家的病,怎可以随便問。
金盞花這一頓粥,喝得很香,配上可口的小菜,他一連喝了兩碗,津津有味。
倩柔姑娘一直坐在另一邊,由秋連送上來的一半碗粥,在細細地喝着。
她在吃飯的時候,面紗并沒有取掉。因此,她愈發地小心用餐。
金盞花喝完了第二碗粥,剛放下碗。
倩柔姑娘立即也放下碗,說道:“喝得慣嗎?雖然沒有吃飽,那是由于你昨夜大醉……。”
金盞花感動地說道:“倩柔姑娘,我金盞花在江湖上闖蕩這麽多年,還沒有遇到像姑娘你這樣仁心寬厚的人。只可惜你這份恩情,我無法報答,只有記在心裏了。”
倩柔姑娘說道:“為什麽要說恩情呢?為什麽要報答呢?金盞花,你在江湖上走動,是不是常聽到一句話嗎?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人與人之間,一點點事情,都要報答,那不是太過于世俗了一些嗎?”
金盞花說道:“倩柔姑娘,你真是仙子化身!”
倩柔姑娘輕輕笑了一下,說道:“其實真正說來,金盞花,我還要感激你。”
金盞花笑道:“感激我?倩柔姑娘,你真是會說笑話。”
倩柔姑娘說道:“我一點也不是說笑話,金盞花,你不覺得今天我很快樂嗎?平時,我是很少有今天這樣快樂的!”
春蘭又叫道:“小姐,金盞花要走了,你就別說了吧!”
倩柔姑娘說道:“真的!金盞花,你走吧!與朋友約好了,失約是一件不好的事。”
Advertisement
金盞花站在那裏有些發呆。
他是在想倩柔姑娘那句話:“平日很少像今天這樣快樂的!”
為什麽呢?像她這樣千金小姐,除了天上的星星月亮,要什麽沒有呢?為什麽她不快樂?這樣一位好心腸的姑娘,竟然自己說不快樂。
固然倩柔姑娘說的真心話,因此,金盞花想不通這個道理。
倩柔姑娘又說道:“金盞花,你闖蕩江湖,五湖四海任遨游,那是多美妙的事啊!相信你一定見過許多罕見的珍聞,說出來聽聽,那一定很好玩!”
金盞花不禁脫口而出:“只可惜倩柔姑娘你在深閏,我金盞花是個江湖浪子,不容易見到你,要不然,我可以為你講述江湖上的見聞……。”
倩柔姑娘不覺結起來說道:“金盞花,你說的是真的?”
但是她立即又坐下來,輕輕地說道:“你當然是說着好玩的!”
金盞花說道:“我為什麽要跟你說着玩呢?只是我說,方府深閨豈是我可以随便來的!”
倩柔姑娘說道:“其實……。”
她嘆了一口氣,悠悠地說道:“你能這樣的說一說,我已經很感激了!你去吧!不要失約于人!”
金盞花深深地一躬,誠懇地說道:“一切深念不忘!謝謝!謝謝!”
倩柔姑娘盈盈地站起來,春蘭立即伸手過去扶住她,低聲說道:“小姐!”
倩柔姑娘微微轉過身去,說了一聲:“代我送金盞花出後園。”
春蘭應了一聲:“是!”
她立即回頭叫:“秋連,我送客人!”
秋連從另一邊過來,扶住倩柔姑娘。
金盞花再次地道謝,倩柔姑娘已經扶着秋連,走進裏間。
裏間是用珠簾懸隔着的。
金盞花沿着回廊,走得很快,此刻他真的想起了和玉蟬秋的約會。
沿途并沒有碰到人,連後槽的老酒鬼,都沒有看到他的蹤影。
來到後園的小門,金盞花剛說出一聲:“多謝春蘭姑娘……。”
春蘭立即說道:“只是如此口頭上謝謝就算了嗎?”
金盞花說道:“春蘭姑娘,金盞花浪蕩江湖,身無長物。實在想不出有什麽可以表示謝意的。”
他真正地嘆了口氣說道:“說實在的,縱使我有萬貫的家財,也抵不上你家小姐對的救命之恩。”
春蘭說道:“其實要報恩也非常容易,只要記住你的諾言,也就夠了。”
金盞花一驚,他頓了一下,說道:“春蘭姑娘,你的意思是說……。”
春蘭立即反駁地說道:“怎麽?剛剛說的話就已經忘了?要你将江湖上那些見聞,說給我家小姐聽。”
金盞花說道:“春蘭姑娘,我金盞花雖然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但是每一句話是肺腑之言?豈有信口說話不認帳的道理。”
春蘭說道:“既然如此,但看你以後的行動了。”
金盞花說道:“只要方府宅大,小姐又是身在深閨,我怎麽能夠經常出入此間。再說,倩柔姑娘小姐是名門閨秀,我一個江湖浪子,如此出入此間,恐怕有辱小姐的名聲。”
春蘭沉下了臉色說道:“如果你還提名聲二字,今天你的行為就已經妨害了我們小姐了。”
金盞花連忙說道:“可是,我……。”
春蘭攔住他說下去,她用很沉重的語氣說道:“金盞花,你今天聽到了,也看到了,由于你的意外來臨,使我家小姐過了快樂的半天。我說句實話,我家小姐是很少有這樣快樂的。”
金盞花忍不住把方才的想法提出來問道:“怎麽會呢?”
他立即想到另一個問題:“倩柔姑娘有病嗎?是什麽病?”
春蘭搖搖頭,她突然變得有些感傷,說道:“金盞花,你去赴約吧!記住!只要你有心讓我們小姐快樂,一切困難都不會存在的。”
金盞花還想問什麽,可是被春蘭雙手推出門外,砰地一聲,關起了園門。
留下金盞花在門外怔怔地站了許久,心裏疑惑得不到解答。
有人說:“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
雖然說張英只是“大學士”,是不是就等于宰相?而且有清一代并沒有“宰相”的官名。但是桐城縣人對于城西張府,習慣上都稱之為“宰相府”。而且引以為榮。
民間的稱呼,與朝廷的禮儀體制無關,也沒有人會在這方面下考證的功夫。
在桐城縣人的印象裏,宰相府是皇宮內院以外的第一等人家。但是,宰相府給桐城縣的感覺,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樣高不可攀。
相府門前,緊閉的大門外面,坐着三三兩兩的“二爺”,跟路過的小販,照樣的扯幾句談話,而不是橫眉堅眼仗勢欺人。這一點是與張英父子的為人作風很有關系。
關于張英的平易近人,有許多傳說,流行在桐城縣的那裏之間。
附錄一則,以供消遣。
據說,張英當年最得勢的時候,桐城縣有三個讀書人,進京謀事。
既然進京,千裏迢迢,總是希望謀得一官半職也不負跋涉之苦。
三個人在路上一商量,到了京城去找張英這位老鄉。常言道是:美不美山中水,親不親故鄉人!雖然他們根本不認識張英,同鄉晚輩來求見,總得有個照顧。人不親土親,大家都是桐城縣人!
經過千辛萬苦,三個人到了京城。
找到一家小客棧,稍事換洗之後,便寫下大紅帖子,以“鄉晚”自稱,到宰相府去見張英。
到了相府,從來沒有見過這麽大的場面,三人站在門外,不敢上前。
過了許久,從大門裏踱出一位老者,面帶慈祥微有胡須,穿了一件古銅色的棉袍,背着手踱出門外,後面跟着幾個人,都站在遠遠地。
老者看到三人畏畏縮縮地,便招招手,問他們是做什麽的?
三個人看這老頭挺和氣的,便老實地告訴他:“我們三人是從桐城縣來的,要來見老相爺。”
老者“哦”了一聲,緩緩地問道:“你們要找老相爺幹什麽呢?”
三個人實話實說:“我們三個人從家鄉進京,想謀差事。京裏一個人也不認識,只有來見老相爺,看看他老人家,念在同鄉的份上,賞個差事。”
老者點點頭說道:“要找差事,也得要有本事,你們幾個人到底有什麽本事呢?”
一提到這件事,這三個桐城縣人精神百倍,三個人都說道:“桐城縣是文風荟萃之地。那一個讀書人不是精通經史,熟讀詩書。至于那些詩詞歌賦,更是不消說得了。”
老者聽他們三個說得天花亂墜,便含笑說道:“既然如此,我要考一考你們。”
那三個人立即說道:“請出題,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老人家請随便考。”
老者微笑說道:“用不着考那麽多,我只問你們,千家詩會不會念?”
三個人一聽,簡直感到很大的委屈,連忙說道:“我們桐城縣的人,